第05版:宏观资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
本报记者 马志刚

只有把稳增长与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以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长仍在预期目标区间,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去年四季度的8.9%,到今年一季度的8.1%,再到二季度的7.6%,经济增速逐季放缓。应对经济增速下滑带来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需求潜力、资本潜力、科技潜力、劳动力潜力,为发展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在改革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对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作出部署,到温州金融体制改革综合试验区启动实施;从居民阶梯用电这一关系民生的价格体制改革在各地推开,到民间投资“新36条”实施细则出台……,改革的推进,增强了人们的信心,为实现稳中求进打下良好基础。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稳增长成为突出矛盾。而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空间,关键还是要靠改革。只有把稳增长与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不竭动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需要进一步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所得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以提高广大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需要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比重;需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全社会的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保持投资需求合理增长,需要在文化、教育、医疗、交通、通讯等领域加快改革,真正把“新36条”实施细则贯彻下去,破解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墙”、“弹簧门”等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需要改革财税、金融体制,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等,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其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引导增长动力从要素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需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进一步看,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更要靠深化改革。眼下,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显突出。比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等等。目前,我国经济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说到底也与上述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具体成因非常复杂,但在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不完善造成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对这些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单纯通过抓经济发展来解决,只能触及问题的局部或表面;回避体制机制就事论事,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破解这些发展难题,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

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

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永恒动力。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发展中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10%,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分析起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创造“中国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我们始终能抓住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坚持改革,不断释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越往前走,触及的矛盾越深,涉及的利益越复杂,遇到的难题也越大。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把发展与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改革思路和举措,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在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比如,要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价格是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信号灯”,是调节市场行为的有力杠杆。我国价格改革已取得重要进展,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但在能源资源、公共事业、环保收费等一些领域,价格不合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必须继续深化改革。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能源资源短缺,同时消耗和浪费却很严重。破解资源环境难题,既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也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从根本上还要靠体制机制改革。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使其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

又如,要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要把财税体制改革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加快构建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同时,要健全金融体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再如,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扩内需、调结构的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权和积极性。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认真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研究打破垄断、公平准入、鼓励竞争的具体政策,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还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强化服务监督,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要看到,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动改革突破的好时机。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稳中求进的艰巨任务,只有抓住时机,在深化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创新,才能不断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才能为今年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