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深圳皇岗村文化广场,练习柔力球的老人们正随着柔和的音乐漫步起舞,只见一个10来岁的小姑娘蹦蹦跳跳地来到一台“ATM机”前,将几本书放在机器入口,按下按钮,书便陆续被送进机器。小姑娘使用的就是皇岗村人熟悉的“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在这里,人们可以自助申办借书证,借书、还书就像在银行自助提款机存取款一样方便。
“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只是皇岗村市民享受“文化福利”的一个缩影。早在1999年,皇岗村就开展了大规模的文化建设行动,投资近2亿元建起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皇岗社区文化广场,包括大型音乐喷泉、大家乐舞台、皇岗村历史博物馆、钟楼、公园等。
“这个广场每周都有文化活动,已成了皇岗村民和外来工休闲娱乐和相互交流的乐园。”皇岗村老支书庄顺福告诉记者,皇岗村文化广场已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皇岗村也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等7项国家级奖项。
此外,皇岗村还投资800万元新建了一座现代化图书馆,馆内藏书近20万册,可容纳200多人。村里还建起占地3万平方米的“老人之家”,以及室内游泳池、灯光球场、网球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庄顺福告诉记者,村里的老年人以前爱打麻将,建起文化休闲设施后,“把他们从麻将桌上‘拉’了下来。人们可以打太极,也可以玩柔力球。”皇岗村于2009年注册了太极柔力球协会,协会已有600多会员,他们还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柔力球专项委员会和深圳市柔力球专项委员会两个牌子抱回来挂在皇岗。“我们计划打造‘柔力球之乡’,2011年举办了全国柔力球比赛,目前正在筹备成立深圳市柔力球协会,整合后有3万人参加这项运动。”庄顺福说。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身居深圳总部经济核心区的皇岗村,把知识优势和智力优势作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很早就倡导实行奖学金制度,考上大专的学生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考上本科补贴2万元,硕士补贴3万元;去当义务兵的,照发工资、分红,退伍回来给工作。获硕士学位的,工作以后每月补贴1500元,本科补贴1000元,大专补500元。
很难想象,如今生活丰富多彩、街市繁花似锦的皇岗村,在20世纪70年代却十分贫穷落后,单一的渔耕产业曾令皇岗人举步维艰,人均日收入仅9毛钱。
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皇岗村党支部当起了凝聚人心的主心骨。依靠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和长效的管理制度,皇岗村党支部把党员和群众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上世纪80年代初,城市化的前奏曲随改革开放响起。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时,皇岗村还欠兄弟村1万元。1984年,村民分作24个生产小队,利用边贸政策,到香港收购旧轮胎,再卖回内地市场,进行回收利用;青年人则学习驾驶技术,开泥头车运输物料。由此,皇岗村集体由此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1992年,皇岗村实行农村城市化的“两个转变”,全村1680名种田人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皇岗村变成了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皇岗人告别农业,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2000年,皇岗村开始转型升级,由工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皇岗现在是越变越美,实现了经济建设3次转型、社会建设3次提升、文化建设3次跨越,正致力于建设幸福皇岗、锦绣皇岗。”老支书庄顺福骄傲地说,从70年代人均收入9毛钱,到2000年集体收入4000万元,再到如今集体收入2.5亿元,皇岗已经今非昔比。2007年,皇岗董事会集体交班,平均年龄33岁的新班子以海归派为主。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通过整体改造,使皇岗村成为深圳CBD的南花园和高端配套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