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海星
7月10日,记者来到淮北市杜集区南山村村委会,新奇的是记者没有看到以往常见的高墙大院。在村部小楼前是近5000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一边是篮球场,另一边安装了一批健身器材,广场中间是高高耸立的国旗杆,离旗杆不远是一排公示栏,内容是村务信息和政策宣传等。走进村部,有为民服务代理室、党员活动室等,一些村民或是找村干部办事,或是相互拉家常。少儿活动室里活跃着10多个放暑假的留守儿童,有的在看图书,有的玩电脑,不亦乐乎。
在村部,记者遇到了村民石启万和党员郑志国两位老人。“过去的村部是高墙大院,村干部不在就大门一锁,村民老远跑来办点事进不去门、瞧不见人。现在院墙拆了,小广场成了村里的小集市,妇女们早晚都来打腰鼓,年轻人来打球,老人孩子吃了晚饭都爱上这里热闹。”说起村部今昔,两位老人乐不可支。
淮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曾凡银告诉记者,淮北市共有305个村,2008年以前,无论是原有的还是新建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通常都建有围墙、装有铁门,虽然是为了安全,但老百姓往往被挡在门外,办事不方便,公共资源没有共享,也疏远了干群之间的感情,不利于联系和服务群众。
从2008年开始,淮北市从“为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出发,由市、县(区)财政承担建设资金,把开放式村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龙头工程和县区“一把手”责任工程来抓。
在建设思路上,各村推倒了原有的院墙大门,开放式办公、敞开式服务,并着力建好“八室一场一杆旗一杆灯”,即村干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信访调解室、计生服务室、警务室;一个适当面积的硬化广场,设置篮球场、健身器材等;一根国旗杆和一盏高杆灯。与此同时,设立党务、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和信息栏。在功能上,建成村级办公议事、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体娱乐5个中心。
开放式村部建成使用后,淮北各地干群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感情增多、隔阂减少,到村部学习知识、休闲娱乐的村民增多,找茬闹事的村民减少,村干部笑脸相迎、热情办事的民主作风增多,门难进、脸难看的衙门习气减少的“三增多、三减少”现象。“2011年,我们便民中心为群众代办了280多件事,今年上半年又办了80多件。老百姓都说,现在不光上学种地不要钱,干部群众也是经常见面,办啥事都方便了。”村党支部书记石磊说得十分舒坦。
淮北市委书记毕美家认为,拆除围墙建设开放式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解决村民活动、议事有场所的同时,更彰显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向群众作示范的决心和诚意,将组织关怀转化为直接而具体的服务供给,提升了党组织在农村的凝聚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