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根植大漠的绿色希望
本报记者 董碧娟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农民长年广种薄收。从2007年起,一条大力推广现代设施农业的新路子“绿”了大漠一角。

记者踏着黄沙走进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时,日头正烈。

“先尝个桃吧!”黝黑的“80后”陕北小伙儿张成兴热情地迎上来。他可不是普通的种植户,而是这个园区的16个大棚的承包人。鲜桃入口,满嘴的脆甜。探身钻进大棚,一片挂满果子的桃树翠绿喜人。

这桃子结得不容易。2010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的张成兴不顾家人反对,回到家乡种起了大棚蔬菜。镇政府对这位回家创业的大学生格外支持:16个大棚,前3年承包费全免。于是,建大棚、引品种、学技术……燃烧的创业激情让张成兴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

可是,2010年的一场大雪冻坏了棚里的大多数种苗。9万元的损失,让农民家庭出身的张成兴压力巨大。“那时候,他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里不说话。”大学毕业和张成兴一起打拼的妻子刘海霞心里也不好过。

这一打击让张成兴认识到了自身经验的不足。虽然在大学里学过农业知识,但如何在沙漠上搞设施农业还是个新课题。于是,重新振作的他背起简单行囊,到山东等地取经学习。吃方便面、啃硬馒头、住30元一晚的宾馆……一个多月后,瘦了五六斤,却带着新知识、新品种归来的张成兴再次钻进了大棚。

在县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小两口齐心协力,办起了全镇第一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种植企业——靖边县东兴绿色产品有限公司。2011年,张成兴赚了10多万元,带动乡亲们创收100万元。不久前出棚上市的油桃已供不应求,卖到了每斤15元至20元的好价钱。成熟的毛桃也已经被订购一空,不愁销路。

在张成兴的大棚外,东坑镇副镇长闫志奇蹲在大棚边抓起一把土琢磨着什么。带着施工队给乡亲们建大棚、奔波多地讨技术求经验……在乡亲们眼里,这位主管农业的副镇长既是敢想敢干的带头人,又是他们信赖的技术员。走到另一处大棚,闫志奇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起经他引入改良的“三层膜”技术,“先用地膜覆盖种苗,再罩上一层小拱棚,外边是大棚,这样能够提高保温性能,防止霜冻……”

据介绍,东坑镇通过发展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原来亩产值不足千元的耕地,每亩收入已超万元。这个有“榆林设施蔬菜第一镇”称号的绿色农镇,现已将新鲜好菜从大漠卖到了东南亚。2011年,靖边县农业总产值实现2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9元,比2010年高出2090元,增幅达27.5%。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