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支出结构显著优化
本报记者 王 璐

尽管受到经济增长趋缓、价格涨幅回落、企业利润下降、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的影响,日前发布的今年上半年财政收支系列数据还是可圈可点,结合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仍然是一份整体上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63795亿元,同比增长12.2%,和年初预算确定的9.5%收入增幅指标相比,保持了比较高的增幅。成绩来之不易,但仍给人们带来一些对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的担忧。虽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2.2%,但增幅同比回落19个百分点。相对于财政收入,上半年税收收入增幅回落更加明显,增幅仅为9.8%,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速均出现放缓。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如何看待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结构性减税能否继续推进?如何使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中发挥更大作用?

增幅虽回落仍属正常

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认为,这种增幅回落是正常的,只是意味着以往持续数年的20%到30%的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没有必要为财政税收增幅的回落而惊慌失措。财政收入增幅呈现出的下降趋势,是一系列新环境、新因素、新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环境因素的左右,又有宏观调控政策的主动促成。

从客观因素分析,今年以来,主要是受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价格涨幅回落,特别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的影响很大。企业所得税13106亿元,同比增长17.3%。此外,受一般贸易进口增长放缓及对部分进口商品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影响,上半年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增长幅度都变窄。

从主观因素看,今年以来,财政部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全力支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可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全面推进,促成了财政中报的新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亦在预期之中。

继续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实施,短期看会出现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状况,但是,大大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的“放水养鱼”,从长远看则是利好。

今年我国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相对于最惠国税率,平均降低幅度大于50%。降低这部分进口商品关税,鼓励了能源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生活用品等的进口。

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对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实行,工薪所得税率结构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税率级距均进行了调整,中低收入纳税群体的税负大幅降低,有利于增加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

上述一系列强劲有力的“组合拳”,将对未来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环境有极大的改善和推动,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宽松,企业的负担进一步降低,政策的后续能量将在未来陆续释放出来。

财政支出针对性更强

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财政支出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出的巨大作用。财政支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都更明确,作用和效果正逐步显现。

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按已确定的政策期限,在未到期省份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政策,同时支持高效节能家用空调、平板电视等的推广使用;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不断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积极推进职业培训资金统筹使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的负担;加强落实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盖工作等。

在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保持合理的中央基建投资规模,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防止重复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70亿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共计141.7亿元。

在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今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13848亿元,增长19.8%;用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农业水利、公共交通运输等方面支出安排,合计15124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总之,全国财政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集中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如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既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又让百姓获得更多实惠?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今年财政收入即便增速有所放缓,按照预算报告确定的增长目标,财政收入将超过11万亿元,在财政收入规模日渐增大的同时,更应重视财政收支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大力度推进预算的公开透明,通过强化监管,提高财政支出的效果,将更多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