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文化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W文化长廊
乌海是座书法城
本报记者 陈 力
书城春晓 作者周天甫

今年5月,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上举办了“中国书法城·乌海”城市形象展,展示了中国首个书法城的风采。地处黄河上游的内蒙古乌海市,1958年开始大规模开发,主要是为包钢配套煤炭基地,1976年才正式建市。以书法为代表的城市文化经过32年发展,于2008年被中国书协正式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观展者对乌海“挖煤”和“挖文化”的有机衔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乌海的文化生活比较枯燥,一些有书法基础的人就凑在一起练书法,差不多每个矿上都有几个能写的人,带动了周边更多的矿工参与。当时,几大矿务局也正想改变“傻大黑粗”的形象,活跃矿工的文化生活,对书法事业积极支持。书法家王厚孝出生在乌海市海南区老石旦矿区,回忆当初习字的场景,至今还忍俊不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一批有书法文化底蕴的老知青来矿上给工人们写春联,我们也都跟着学。看到一些书法家写的春联特别漂亮,就白天看谁家贴了,晚上悄悄地撕下来拿来临摹。”

矿区书风日盛,政府因势利导。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正式成立,这是内蒙古地区开办的第一家书法大学。经过10余年的连续办学,书画函大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骨干。其间,乌海市文联、书协等组织相继建立,在这些组织的推动下,更多的乌海人融入书法的氛围里,矿区燃起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1994年,乌海市政府作出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使这项文化活动从民间自发阶段走向政府推动阶段。2009年,乌海出台了《中国书法城乌海五年建设规划》。依此规划,现在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配备专门的书法教师,提供免费的书法教材;财政埋单,开通了电视台的书画频道。他们既“走出去”,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书法家到大专院校及书法研究机构学习;又“请进来”,对愿意来乌海市工作的获奖书法家按照特殊人才安排工作并享受一定的补贴。此外,政府还设立专项资金,对书法理论、书法创作及书法城创建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与个人给予奖励。

据统计,在这座只有55万人口的城市中,常年习练书法的有上万人,随时可以拿出作品参加各级书法展的也有3000多人。截至目前,乌海市书法家协会已拥有会员1500多人,其中121人为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23人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40多人次的书法篆刻作品在全国重大书法篆刻大展上入展、获奖。

以获评首个“中国书法城”为契机,乌海市文化建设一发而不可收。高端书法交流活动频繁开展,连续举办5届以书法为主题的大型群众文化节庆活动,这一期间还举办了中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华北5省书法展、中国书画名人邀请展等一系列高层次展会,创造了“万人书‘太阳神’最大规模书法活动”等5项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目前,全市书院、书画廊、奇石、仿古家具店铺达到50余家,年营业总收入超亿元。书法,已经融进乌海的文化基因:黄河岸边的博爱大道边,楼房上、树丛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书法家用各种书体写的“爱”字,以书法为主题的青山翰墨公园里,各种书法碑石散落其间。海北大街和一些街路两旁的路灯,也被设计成了毛笔形状,一些建筑被装饰成了汉唐风格。全市各中小学校都开设了书法课,有两所小学被中国书协命名为“兰亭小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