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郊古园 桑葚甜
本报记者 杜 芳

走进北京大兴区安定镇的古桑园里,百年古桑树结满了紫红鲜嫩的桑果,吸引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兴致勃勃前来采摘。

安定是传统农业大镇,3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89%。桑葚是这里的独特资源,仅200年以上的桑树就有508棵。“我们要以桑葚为中心发展桑产业,充分延长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安定镇副镇长方志军说。

打响桑葚品牌

2002年古桑园建成。“当初建这个桑园,目的就是为了广招天下游客,促进桑产业发展。”村民高文清说。如今,古桑园的游客量每年以20%的幅度增长,桑葚成熟期的15天里,古桑园的游客从最初的3万人次左右达到现在的10多万人次。

安定镇前野厂村75岁的老人郑玉山告诉记者,没有举办桑葚文化节以前,每到桑葚成熟期,有的村民推着小推车到市里去卖,有的在家门口卖,每斤只能卖三四毛钱。现摘的桑葚隔天就坏,当天卖不出去的只能倒掉,树上成熟未摘的桑葚也很快掉到地上烂掉,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桑葚都糟蹋了。

举办桑葚文化节以后,安定的桑葚产业活了!

“2002年桑葚种植面积1500亩,每亩地每年产生效益1000元左右,在古桑园的带动下,现在桑葚种植面积扩展到5000亩,每亩地每年产生效益5000元以上。桑葚仍然供不应求,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收购商都来收购,桑葚稍加包装就卖到10多块钱甚至几十元一斤。”方志军说。

卖桑葚鲜果只是古桑园产生效益的一小部分,依托古桑园,安定自2001年起开展一年一度的桑葚文化节,进一步推广桑葚品牌。“我们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千亩古桑园,桑葚和文化相结合,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方志军说。

挑起产业大梁

桑葚要发展,难点在储存,一天吃不完就坏掉,传统的加工产品就是把桑葚做成一罐一罐类似酱一样的桑葚膏。京酿调味品有限公司生产酱油和醋等调味品,入驻安定以后发现桑葚的产量非常大,而且桑果松软,便于粉碎,用桑葚发酵出来的醋营养价值很高。去年,该公司生产了2400吨桑葚醋,销往全国21个省。“今年,我们新开发了高档桑葚醋产品,两瓶一盒卖到1988元。我们准备把这个做成全国知名品牌。”京酿调味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山说。

北京绿康源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上了4条全自动生产线,加工桑茶、桑葚汁等系列饮品。不仅桑果得以利用,桑叶也成为桑茶深加工的天然原料。目前,绿康源已经带动周边近1000户农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其生产的浓缩桑葚汁已经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

随着消费者对紫色产品越来越青睐,安定的桑葚产业越做越大。桑葚成熟的季节,每天都有大量的桑农带来一筐筐的桑葚在两家企业门口排起长队,收购价每公斤2.4元到2.8元,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量。

“有了企业,桑农就有了定心丸,桑葚销量就有了基本的保障,桑产业才能稳定持久地发展。”方志军说。

产品遍地开花

现在安定镇不仅发展桑葚采摘、桑木景观,还发展桑葚深加工,搞起桑葚醋、桑葚茶、桑葚汁等。

在古桑园的周围,桑农开起了农家餐馆,卖的是自己“研发”的桑葚饭。桑叶包子、桑叶鱼、桑叶丸子、凉拌桑叶等,各种新奇的花样将普普通通的桑葚产品做成了清香扑鼻的可口饭菜。

郑玉山开的“老郑家”是安定镇第一家以桑葚饭菜为特色的农家饭店。记者偶遇从丰台来“老郑家”吃饭的消费者杨杰。“我每年来老郑家好几次。来了吃吃饭,闲来去古桑园转转,没有桑葚的时候,还去老郑家的地里玩,他家种桃、杏、李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走的时候再给老郑些钱。来这儿就是冲着绿色、健康、环保、轻松,出来玩不就图一乐吗!”杨杰告诉记者。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各式各样的创意农产品不断在安定涌现。桑葚文化节的展览上,臧洪品的葫芦摊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葫芦上火绘的人物、花鸟等活灵活现,利用种植技术种出的不同形状的葫芦招人喜爱。

如今,在农产品消费方式上,安定镇又有了新点子。反租农民的土地让市民来租种,不但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和打工工资,市民也可以在体验劳动、休闲娱乐的同时,品尝到自己种的新鲜放心的蔬菜等农产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