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旅游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节之乡”迎客来
——贵州省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
本报记者 王新伟
台江县革一乡素有“精品果园乡”美称。自2007年起,该县开始举办梨花观赏活动,梨花银饰相映生辉。在梨花节期间,还将举办拦门酒、对歌、盛装踩鼓、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台 轩摄
乘皮划艇沿台江翁密河漂流,沿途可欣赏山中美景,加上刺激的体验,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之一。
(资料图片)
剑河苗族水鼓舞流传于黔东南州剑河县,是在水中跳的一种“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舞蹈。当地苗族群众以此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
苏志平摄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

落户于黔东南州麻江县的苗乡侗寨文化产业园,日前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该产业园建成后,将集手工艺、土特产生产销售、餐饮、酒店、演艺、休闲娱乐为一体。

如今,类似苗乡侗寨的文化旅游景点,正在黔东南大地上生根发芽。黔东南州这个堪称“歌舞天堂”、“自然生态博物馆”的“心灵家园”,沐浴着文化自觉的春风,实现了由沉睡的“文化富矿”到文化繁荣的华丽转身。

以美丽回答一切

到贵州旅游,除了黄果树大瀑布、遵义会址外,很多人都会选择去黔东南,领略那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州被誉为“以美丽回答一切”。

黔东南州的美,在神奇秀丽的自然生态。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之一,其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重崖叠峰,拥有多处原始森林,原始植被保护区与自然保护区达27个,森林覆盖率达62.87%。

黔东南州的美,在迷人的民族风情。3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生活着苗、侗、汉等33个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苗族“飞歌”高亢激昂、热情奔放,侗族大歌曲调多样、美如天籁。一年之中有各类节日200多个,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

黔东南州的美,在精巧的民族工艺。巍然屹立于侗寨之中的鼓楼形如宝塔、气派雄伟;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美;刺绣色彩明快、想象丰富。

据了解,该州共有52项、68个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拥有各类“国家级艺术之乡”23个。

黔东南州还是一片红色土壤。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前后3次进入该州黎平,中共中央在该县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红军在黔东南、黔北的行动路线和任务,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除此之外,古城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已有2000多年历史,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一体,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富矿撑起一片天

“十一五”以来,黔东南州在建设“工业强州”的同时,提出“旅游活州”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一度沉睡的“文化富矿”转化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推动力。

黔东南州先后以“民族原生态、贵在黔东南”,“多彩贵州风、苗乡侗寨情”,“走进黔东南、品味原生态”等理念,系统概括自治州原始的自然风光,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将原生态文化名片的“苗乡侗寨”,作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核心品牌进行宣传推介。

近年来,该州还连续举办“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组织创作了一批以黔东南为题材的歌曲、影视剧,打造了《仰阿莎》、《古韵镇远》等一批精品舞台剧,进一步宣传推介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

黔东南州借助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多声部苗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等民族歌舞先后赴欧洲、东亚、美洲等地区文艺交流演出300余场,进一步扩大了黔东南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推动了黔东南州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该州旅游产业以每年超过44%的速度迅猛增长。2011年,该州接待旅游总人数达2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7亿元,同比增长69%。

在加速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黔东南州不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十一五”以来,该州实施了“4个100”工程,即:每年选拔100名民间优秀的民族人才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使之成为高级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每年对100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人才给予补助;对100幢具有民族历史价值的典型建筑给予保护;对10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给予保护。

银饰加工、刺绣等传统民间工艺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在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侗寨、台江县施洞镇等地,集聚了一大批农民和城镇居民从事民族工艺产业,成为国内外行业内著名生产批发交易市场,有的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据了解,该州目前专业从事银饰加工的家庭就超过6万户,每年创造的产值在10亿元以上。

现在,黔东南州每年有1000余人长年在外地表演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月薪普遍超过千元,最高的超过万元。许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成为文化致富工程的典型。

浓郁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成为黔东南州对外合作的媒介。2007年,该州与华侨城签署合作协议。目前,落户黔东南州的中国苗侗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签约130亿元。中国银饰博览城、刺绣园、贵州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已达成过百亿元的意向性投资协议。其中“中国凯里银饰博览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保护开发利用”、“黎平侗族大歌山水实景演出”等3个项目,还被列为贵州省2011年的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黔东南州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887个,总金额达4080多亿元,同比增长8倍多;实施项目592个,到位资金413亿元,同比增长5.6倍。

在文化自觉中发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让黔东南州备感振奋。

州委书记廖少华告诉记者,“未来一段时间,黔东南州将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推动我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品牌打造上,该州将争取把“原生态黔东南”品牌纳入“多彩贵州”品牌体系,启动民族服饰地理标识认证工作,举办一批民族原创歌舞、服饰表演大赛、展演活动。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上,黔东南州将以打造“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世界目的地”为抓手,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和大型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带动发展一批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乡镇村寨。

根据这一思路,各县也结合实际,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

从江县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保护地,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峥嵘表示,将进一步加大侗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宣传力度,打造侗族文化品牌,通过加强侗族原生态文化与旅游、特色农业、城乡建设、餐饮、演出经营的融合,积极培育侗族大歌文化产业。

红色黎平将更加突出红色文化的核心地位,在构建多元红色文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大力培育成熟活跃的红色文化市场,努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区域性红色文化中心。

雷山县将进一步促进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和“中国苗族文化中心”的旅游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