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播种文化的网格园丁
本报记者 陈莹莹

江苏张家港有一批特殊的园丁,供他们播种的不是土地,而是一个个文化网格。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的面更广、针对性更强,张家港市在现有市、镇(区)、村(社区)3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划分出895个文化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文化员。今年年初,首批895名网格文化员走马上任,赵小江就是其中之一。

见到赵小江时,他正为第二天给老年人播放当地剧种锡剧名篇《珍珠塔》而忙碌着。赵小江担任张家港市杨舍镇南湖苑社区主任,这个61栋居民楼、3500多人的小区被划分为两个网格,他是两名网格文化员之一。

“网格文化员就是文化园丁,把居民引出来,把文化种下去。”赵小江解释说。为了了解社区内的3500多名农村拆迁安置人员的文化需求,他和两名同事每天都在楼道里爬上爬下,探访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菜单”。通过走访,赵小江发现大部分老年居民喜爱锡剧,于是便在社区活动室开辟出一间放映室,每周二、五放映锡剧,几乎场场爆满。为了满足社区内孩子们的阅读需求,他又买来《三国演义》、《杨家将》等300多册连环画,丰富了“农家书屋”。

网格文化员的琢磨劲头不小,赵小江提出了“哑铃效应”:社区文化建设要抓住老年人和青少年两头,带动中间那部分中年人。他不但挖掘社区的文体人才组建了拳功操和功夫扇队伍,参加全市、全镇的文艺汇演,还有模有样地发起了“科学实践、幻想未来”科普征文活动,参赛人群、要求、交稿时间和奖项设置写得明明白白。

建了网格、有了网格文化员,究竟给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赵小江的理解里,网格好比他耕耘的土地,一方面他要收集居民文化需求向上级文化机构反映,争取文化资源下放;另一方面,他也需要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站来下载文化资源,实现文化的传播。也就是说,有了网格和网格文化员,这个片区的文化活动“活”起来了,上通下达更方便了;小区居民文化需求的“脉”摸得更“准”了,不但能有的放矢开展活动,还可以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通过网格文化员这个媒介,既深入地了解到群众的文化需求,又切实地保障了群众的文化享有权、选择权、参与权、创造权和监督权。

首批895名网格文化员上岗后,挖掘了网格内的文化潜力,又激发出更大的文化需求,带来了“供”和“需”的结构平衡。网格,不但发挥了“种文化、传文化”的功能,而且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和赵小江一样,大新镇年丰幼儿园园长王春娣经培训后也上岗成为了网格文化员,她的网格覆盖了4所学校:一所中心幼儿园和一所村幼儿园、一所小学和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有网格之前,学校都是各搞各的。”王春娣说,有了网格后,就有了一个学校之间联动搞文化活动的阵地。今年的“六一”儿童节,4所学校联合起来搞了一台文艺演出。

将“网格”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单元,张家港市把境内的所有人口均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从分散到凝聚,一个个网格开始呈现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这些网格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也变得频繁起来。按照计划,张家港市的这支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网格文化员队伍及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基本形成,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开展。到2012年底,网格文化员将超过1000人,至“十二五”期末,网格文化员将达1500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