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信息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化”融合是产业发展必由之路
—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
本报记者 黄 鑫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围绕推进“两化”融合等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将对全球产业格局、企业竞争机制以及我国工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高新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强调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复兴制造业和强调发展实体经济,而是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高技术产业,实现智慧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在这过程中,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渗透和创新应用受到高度重视,发达国家都相应制订了新的信息化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国家也制定加速工业化战略,将与信息化融合视为赶上时代步伐的机遇。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将会在传统工业,特别是加工组装产业方面对我国形成优势。我国工业发展面临“后有追兵前有阻截”的局面,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转变更具有紧迫性。大量实践表明,“两化”融合在促进企业生产柔性化、市场反应敏捷化、经营管理精细化和绿色化,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两化”融合是提升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自主对策,是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如何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理解“两化”融合的内涵?

高新民:“两化”融合既是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既有别于传统工业化,也有别于一般意义的企业信息化。“两化”融合不是一般的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是企业信息化的延伸和深化,发展到高级阶段。两者的区别是,在信息化的支撑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要有明显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要有创新;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整体素质、核心竞争力,特别是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时持续创新的能力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两化”融合要成为企业常态发展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能支撑起的生产经营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环境变化,这才是真正的融合状态。

记者:制造行业“两化”融合要突出哪些环节?

高新民:对于制造行业企业来讲,“两化”融合的目标状态可以概括为精细管理加敏捷制造。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细节、重过程、重效果,在生产经营中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方式。精细管理是解决企业如何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的问题,即“好”的问题。敏捷制造的内涵是以柔性生产技术和动态组织为特点、以提高快速响应市场能力为核心,采用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平台形成的快速适应市场的一种机制。敏捷制造是解决企业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问题,即“快”的问题。将精细管理与敏捷制造有机地相结合,正切中了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在企业层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