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川秀美好风景
图为位于黄河源头的鄂陵湖。2011年,鄂陵湖水域面积达到677平方公里,较2003年增加17%,三江源地区水源涵养功能逐渐恢复。
本报记者 马玉宏摄

编者按

高原湖泊重现清澈、长江上游建起绿色屏障、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十年来,我国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大为改观,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为稳固。广袤的西部大地,如今已是山清水秀新画卷。

蔚蓝的天空中,成群野鸟翩翩飞过。曾经寸草不生的黑土滩,已被郁郁葱葱的人工种植牧草覆盖。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2005年实施至今,已完成投资49.6亿元。通过实施对退化草地的天然恢复、减畜减牧等,昔日黑土滩如今重新披上了绿装。

对三江源地区开展综合建设与治理,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到退田还湖,西部地区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黄土风沙不再是西部的代名词,荒岭今染翠,河流扬清波,如江南般秀美的画卷,正在西部许多地区出现。

十年来,西部地区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自2000年至2011年间,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使2975万亩天然林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了3.68%,提高到2011年的8.6%,“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已构筑起青藏高原“绿色屏障”;在大力发展生态建设的同时,西部地区依靠比较优势,发展特色林业经济,昔日贫瘠的退耕地已成为百姓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2011年,甘肃省投资39亿元完成人工造林244万亩,新造经济林75万亩,提质增效和低产田改造194万亩,经济林果总面积超过1800万亩。在甘肃省花椒、苹果、核桃、葡萄等主产区,林果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

十年来,西部地区退牧还草、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在西藏自治区,2004年至2010年退牧还草工程总投资达到19.29亿元。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西藏草地退化、沙化趋势,生态效益显著;贵州各地在石漠化治理中,探索出了晴隆种草养羊、贞丰顶坛种植花椒、长顺县种草养畜等经验,贵州省在“十一五”期间治理石漠化面积6615平方公里,占全省石漠化面积的20%。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基础设施、农民收入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区林地面积增加了71636公顷,草地面积增加了23525公顷,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是2005年的1.25倍。

十年来,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总体政策框架初步确立,生态补偿立法工作稳步推进。《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指导意见》等印发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

十年来,我国逐步增加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2000年至2010年,我国在西部地区12省区市林业投资2150.64亿元,陆续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防沙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一系列综合配套治理工程。2011年,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63亿元,安排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36亿元,下达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31亿元。安排清洁生产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西部地区工业领域应用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地下水污染防治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有序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水平稳步提高,乌鲁木齐、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