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根毛竹“挑大梁”
本报记者 陈 艳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满山的绿色尽收眼底。踏进我们入住的崇义县铅厂镇长河坝村,一排排民房整齐划一,这些房屋都是2009年建起的。

铅厂镇因竹而美,铅厂农民因竹而富。铅厂镇人喜欢吃笋、用竹,更把毛竹作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每到冬季当地农民上山挖冬笋,仅靠这一项每户就有3万元的收入。拥有丰富竹资源的铅厂镇,活立竹蓄积量达728万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每年可提供商品竹50余万根。竹产业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长河坝村乐世华做“竹骨”已经有四五年了,“竹骨生意很好,供不应求,销往广东等地。”乐世华说。村里的竹制品加工厂里,一袋袋竹炭整齐码放,这些都是用制作竹产品的剩余材料烧制的。乐世华说,“这些粗加工的竹炭一吨可以卖1000多元。”

现在,乐世华以每根毛竹18元的价格收购当地农户家的毛竹,尽管竹制品销路好,但由于人工等成本提高了,利润也变薄了。

离长河坝村不远的铅厂村也有一家竹制品加工厂,一簇簇竹筷坯晾晒在院子里。厂房里机器轰鸣,一根毛竹转眼间被机器分割成几片,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材质进行分类加工,每道工序都有专门的工人在做。这家加工厂的主人来自浙江安吉。工厂负责人张正芳说,每年毛竹生产旺季时,工厂可为当地农民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见到村民陈芳栋时,这位71岁的老人正在喂羊,“这些羊是用卖红豆杉苗木的钱买的。”老人除了种毛竹、育苗木外,还养殖了20多只小尾寒羊。说起种毛竹,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如何给毛竹打营养液、如何抚育竹林,讲得头头是道。

种毛竹增加了收入,陈芳栋为此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富民政策如灿阳褔照天下暖人心”,下联是“各级政府送甘露润泽大地爱人民”,横批是“党中央好”,表达老区人民对党的富民政策的感激之情。陈芳栋说,林改后的第一年,他家的毛竹收入就达3.5万元。第二年,政府又出台了改造竹林的鼓励政策,封山育竹每亩补助3元,开公路每米补助5元,深挖施肥每亩补助80元。这一年,他家除出售商品竹1万多根、收入9万多元之外,还获得竹林改造补助3000多元。林农有了林权证,极大地激发了他们投资山林、放手经营的积极性。现在,陈芳栋家有毛竹300亩。“希望专家传授科学技术,提高毛竹产量,带来更多的收入。”陈芳栋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