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家围屋里的新生活
本报记者 黄俊毅

一路风尘,中央新闻单位赴赣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暨“走转改”活动的编辑记者分组赶赴各体验点。当我们赶到龙南县里仁镇正桂村时,已是6月28日夜里9点多。原以为山村早已入梦,却见乡亲们依然聚在村口古榕树下,等候我们的到来。

在蛙鸣稻香里,我们和乡亲们走坡穿巷,各回各“家”。来到一处古旧土坯民房,推门进屋,记者眼前一亮——白墙壁,白蚊帐,水泥地,变频空调,闭路液晶电视。

“我叔叔盖楼房后,旧房一直闲着,我收拾了一下,打算办‘农家乐’。你算是我家第一个客人了。”主人李志良笑着说。“现在村里不少人盖起楼房了,即使还住土楼,生活设施也很好。空调、冰箱、摩托车,这些早些年想都不敢想的稀罕物,如今在我们山里越来越平常了。”

29日天刚亮,我们就出门了。丛竹叠翠,赏心悦目。村道宽阔平坦,路灯无一例外顶着大帽子,仔细一看,居然是太阳能的!民居都是传统风格,黑瓦白墙,错落有致。村中突起一处“古城”,砖石砌成,高约丈五,围约百丈,满布射口。这是客家围屋,一般三至四层,内有住屋、粮仓、水井、草坪、祠堂、戏台、排污道,集家、祠、堡于一体。龙南县围屋多达376座,以方围为主,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为全国之最。这些围屋多地处深山,非常坚固,易守难攻,在革命战争年代,常被红军选作战斗据点。

顺着水泥硬化的村道,不知不觉来到村头,记者遇到正站在溪水中洗衣服的廖华娣大妈,63岁的廖大妈说,村子以前又脏又乱,政府前两年出钱帮着规划整治,修好危房,拆迁了猪圈、牛栏、茅房,接通自来水,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现在住在村里,就像住在花园里一样,可舒心了!

生活硬件越来越好,内心依然是淳朴,这难道不是老区人民给我们的最珍贵启发吗?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