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薛海燕 通讯员 唐育闻 丁 立
6月中旬,已是盛夏。两位年轻的女司机手举“雷锋车”的牌子来到连云港火车站出站口,高声喊道:“有人需要接送去汽车站吗?免费服务!”乘客很快就坐满了,“雷锋车”满载着欢声笑语驶向汽车站……
江苏省连云港市的新浦汽车总站内,一群平凡而朴实的女同志做了许多好人好事,用青春热情与奉献爱心续写一曲学雷锋之歌——这个汽车总站的“雷锋车”组49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学雷锋,先后走出2位全国人大代表、56位全国服务标兵和省市级劳动模范,所在的新浦汽车总站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等荣誉。
雷锋精神代代传
第一代“雷锋车”车手朱秋霞说,当年姐妹们爱不释手地学习《雷锋日记》。“虽然他做的事情很平凡,但他的精神很伟大。我们也要向他学习,为旅客做好事做实事。”就这样,江苏连云港新浦汽车总站职工朱秋霞等几名女同志投入到学雷锋的行动中,帮行人挑大米、为旅客抬行李……后来,他们还找来一辆木板车,无论刮风下雨,坚持为旅客提供运送服务,这辆车也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没想到这‘雷锋车’一拉就是半个世纪。”朱秋霞幸福地回忆着。
与朱秋霞一样,朱秀兰也是“雷锋车”光荣的车手。1983年底,朱秀兰被查出患有癌症,手术后3个月伤口还没有痊愈,就又扑在了工作上。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撑起虚弱的身子为女儿肖彦梳了最后一次头,并语重心长地问道:“妈妈不行了,有句话想对你说,长大了你能像妈妈一样拉‘雷锋车’吗?”后来,肖彦也拉起了“雷锋车”。“我要走妈妈的路,做雷锋那样的人,把‘雷锋车’一代一代传下去。”肖彦说。
49年间,“雷锋车”组的车型经历了人力木板车、铁板车、脚踏三轮车、电瓶车,直到现在的风光旅游车,车手换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汽车运输总公司总经理王宪进介绍,在车站内,“雷锋车”组想尽办法为旅客提供便利;在车站外,“雷锋车”手利用各种机会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统计显示,在长达49年的爱心接力中,先后有500多人担任过“雷锋车”手,义务运送老弱病残旅客26万人次、行李包裹22万多件,行程超过17万公里。“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便是她们的动力源泉。
“雷锋车”车手49年如一日的坚持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在2004年建成的连云港市博物馆“雷锋车”事迹陈列馆中,珍藏有各地群众写给“雷锋车”组的10万多封信件。“每个人都应该主动为百姓服务、为社会尽责,我希望能够成为一名‘雷锋车’手,利用课余时间到‘雷锋车’组工作,感受你们的一言一行,学习做人的道理。”这是一名大学生写给“雷锋车”组的信中的内容。
大爱根植在心间
“旅客们,你们好,我们是‘雷锋车’组服务员,可以免费送您到长途客运站。”记者在连云港火车站看到,每逢火车进站,‘雷锋车’手都会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并帮助旅客搬运行李。“我要去客运站转车,但不知道具体路线,‘雷锋车’真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来自河南郑州的旅客常全立第一次来到连云港,他感动地说。
1963年以来,“雷锋车”从来没有停歇过。旅客的行李太重,她们就帮着抬到车上,老幼病残旅客行动不便,她们就帮着买票送站……在充满温暖和爱心的“雷锋车”组里,有帮旅客追踪行李的新浦汽车站原副站长张玲,有为旅客端来洗脚水的掌传英,有护送重病老人去医院抢救的万维巧,有把奖金捐给5个特困户的马保玲……
一家四代人都享受过“雷锋车”服务的赣榆县退休教师单新惠老人说,“雷锋车”的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却换来老百姓的方便,就像下雪天路滑,有人在你脚底下撒上一把沙,让温暖在人们心间传递。
山东莒南县王家炕村村民王廷记,家境贫寒、身体有病,妻子离他而去。1996年3月15日,他在苦闷中丢下两个年幼的儿女,留下遗书,准备了此一生。他流浪到新浦汽车总站,蜷缩在候车厅的屋檐下。“雷锋车”车手郝芳萍见状,连忙为他端来了热粥和馒头。其他车手知情后也自发捐款,一个“跨省送温暖工程”开始了。她们利用公休时间赶到王廷记家中,电灯装上了、门窗修好了、孩子上学了,家中又传来了阵阵笑声。这一帮扶就是10多年。村里的乡亲们深为感动,每次她们来村,都放鞭炮迎接。王廷记更与她们结下了胜似亲人的不解之缘,逢人便讲“雷锋车”的“救命之恩”。最近,王廷记还从山东老家专程赶到连云港市看望“雷锋车”车手,“是她们让我又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如今我在临沂当锅炉工,一双儿女有了稳定工作。”
49年来,这样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女车手们以雷锋为榜样,把旅客当亲人,春节饺子、端午粽子、中秋月饼……时常让节日滞留车站的旅客感受到家的温暖。一群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员工,以历时49年的善举锤炼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坚守信念、矢志不渝”的“雷锋车”精神。雷锋同志生前战友乔安山多次前来看望“雷锋车”组,还担任了新浦汽车总站荣誉站长和“雷锋车”特别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