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信息时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信息技术 托起“文化云”
杨学聪

“数字外滩”只是信息技术深刻改变文化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把这一做法推而广之,更可以把中国文化藏品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讯技术相融合,将博物馆、档案馆、展示馆、图书馆等收藏、保护、展示的藏品打造成中国的“文化云”。

上海,外滩。在这条三里长的弧线上,50多栋庄重肃穆、风格迥异的大厦一字排开。这片具有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群是上海标志性的观光景点。但由于这些建筑各有各的用途,游人只能远观,罕有机会能够登堂入室。而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遗憾很快就会因信息技术的“补位”而消除。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只要在互联网上轻点鼠标,就能浏览依靠信息技术呈现的“数字外滩”,多角度、全方位地欣赏这些内外皆美的历史建筑。

圆梦的希望来自“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地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启动。上海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422处,外滩建筑群就是最有特色的一部分。这个地理信息系统将通过大量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建筑群进行点云数据采集和建模,客观反映不可移动文物的现状,并在互联网上加以重现。

“数字外滩”只是信息技术深刻改变文化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把这一做法推而广之,更可以把中国文化藏品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通讯技术相融合,将博物馆、档案馆、展示馆、图书馆等收藏、保护、展示的藏品打造成中国的“文化云”,使这些藏品存于天际,在无处不在的“云”中展示,让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欣赏、学习、体验中国文化。未来,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图书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更有效地提高文化知识的聚合规模和深度,同时让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更广、获取成本更低、便捷性更强。

在现代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前提。只有找到中国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加快文化的科学化进程,才能提升文化科技生产力水平,使中国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当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应仅局限于传播文化,更应渗透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始终。目前,我国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经散布在国内不少地方生根开花,切实从点、线、面等多个层次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在点上开展文化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在线上开展贯穿文化生命周期的文化科技创新亮点工程;在面上从文化科技跨界人才培养、文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培育、文化科技融合统计体系建立等方面推进,为最终形成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添砖加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