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区订单作业前景好
本报记者 刘 成 通讯员 吕文波

“这是我们第14次到这里参加跨区作业了,今年我们与枣庄、苍山、莒南的农户签订了3000多亩的小麦机收作业合同。这几天天气好,每台收割机每天都能工作10小时以上,目前4台收割机已连续收割了1100亩左右麦田,按每亩地60元计算,已有6万多元的毛收入了。”6月10日,正在山东枣庄参加跨区作业的青岛金昆仑农机合作社会长邵俊豪在收割现场通过电话兴奋地告诉记者。

和邵俊豪一样,来自山东省莱西市武备镇的农机手宋绪友也对今年收入充满期待。早在10天前,他们一行13人,连同6台新买的联合收割机就从家乡赶到河南省开封市,准备参加今年的跨区机收。宋绪友通过电话对记者说,“在河南的这几天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到住地附近的麦田里转两圈,看着小麦长势一天比一天好,心里特别高兴”。

“小麦长势越好,越容易收割。像今年小麦的长势,平均一天收割六七十亩应该没问题,10天下来就能有不错的收入。你说我们当农民的,谁不盼望丰收?”宋绪友在电话里越说越高兴,对今年的跨区作业信心满满。

远在安徽参加跨区机收的葛义芳则从作业现场传来消息,“如今外出跨区作业的钱越来越难赚,市场竞争很激烈。幸亏我们手里有合同”。从1999年开始跨区机收的葛义芳是青岛莱西市有名的“老农机”,如今已是青岛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些年,葛义芳明显感觉到“三夏”跨区机收小麦的收益越来越不如以前了。由于近年来国家补贴政策的拉动,收割机数量增长迅速,跨区机收小麦的收益正在逐步下降。“以前轻轻松松就能赚三四万元,现在要赚这个数目很难,基本上就得靠运气了。”葛义芳说。

今年葛义芳的合作社仍有10多台收割机外出跨区机收小麦,与往年不同的是,他的手里多了60多份“三夏”跨区作业合同,预约机收面积达到7000多亩。今年“三夏”跨区作业前,莱西市农机部门专门组织人到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考察市场,与当地农机部门、中介组织进行联系,了解作业信息,引导合作社提前签订作业合同,确保作业面积和作业收入。莱西农机部门的做法有效避免了以前因小麦联合收割机分布不均衡和供需之间联系渠道不畅等问题导致的有机户四处找活干、无机户找机团团转的现象。

正在枣庄参加跨区作业的邵俊豪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订单作业,我们的作业价格仅为市场的90%,优惠的收费标准吸引了大批农户与我们签订了合同。总的来算,由于作业地块相对集中,作业面积大幅增加,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较往年有所增加。这样使得合作社和农户双方都受益,一根甘蔗两头甜。”

莱西市农机部门负责人毛松强说,“现在的跨区作业一定要更强调计划性,多推行合同作业,绝对不能盲目外出。另外,像以前那种长时间、远距离、无目的的外出跨区机收也应该尽量避免。一是人力成本消耗过大,二是油耗成本的支出也越来越多。长时间、远距离、无目的的跨区机收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据了解,今年莱西市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等省。为帮助跨区作业农机手开展作业,青岛莱西市农机局派专人全程跟踪开展服务,包括协调落实收割地块、进度及其他服务。目前,莱西市1200多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已分赴河南周口、安徽萧县等地区收获小麦,然后一路向北追逐成熟麦田收割,于6月中旬以后回到莱西,参加今年本地夏粮收获。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