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北定州:“10分钟文化圈”让百姓乐起来
本报记者 陈 郁

文化广场上,唱红歌、品戏曲、跳健身舞;文化活动室,打球、下象棋、练习书画;文化长廊里,扬正气、革陋习,劲吹文明新风……初夏时节,在“全国文化先进县”河北省定州市走一走、看一看,记者发现,“10分钟文化圈”工程给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场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

华灯初上的高蓬镇文化站,人头攒动、欢声如潮,钮店社区秧歌队在优美的旋律下翩翩起舞,吸引了众多群众观看。尽管从编导到演员、配乐都是业余的,但演员们的表情、动作一丝不苟,现场不时传出阵阵叫好声。

定州市下辖25个乡镇(办事处),517个村街(社区)。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农村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活动贫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单纯的送文化下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农民希望能经常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并且能够直接参与文化活动。

经过深入调研,定州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定州市农村文化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决定在全市打造“10分钟文化圈”。

定州市委书记杨宝东说,“‘10分钟文化圈’的建设目标是:村里的任何一户居民,从自家门口出来步行10分钟,就能找到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邻村之间文化活动交流,骑自行车10分钟就能到达文化广场;开车10分钟就能到达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场所”。按照“一村一室一场”、“一中心村一站”的要求,定州市大力推动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和综合文化活动站的普遍建设。

为解决资金难题,定州市从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入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投资近1000万元,在全市25个乡镇(办事处)建成了29个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信息共享、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等于一体的高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并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组织和指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同时,定州市还因村制宜,在360多个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几乎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或文化长廊(文化墙),253个村建起了农家书屋。至此,“10分钟文化圈”的阵地建设基本完成。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有了硬件设施,如何开发软件?

为避免把红红火火的基层文化建设搞成一阵风,定州市有关部门深入调查发现,单纯依靠行政推动作用有限,只有发挥文化名人和文艺骨干的作用,组建文艺团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由“要我动”变成“我要动”,文化建设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于是,相关部门对现有文艺人才进行详细摸底,并建立人才档案,组织开展文化名镇、名村、名品、名人系列评选活动,共选出文化名镇6个、名村26个、名人80位。市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对文化名人、文化名品、民间艺人给予支持,鼓励他们搞好文化产品的开发和创作。同时,文体部门还抽调专业人员,对基层文艺人才、文艺爱好者进行定向培训,至今已先后培训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文化积极分子3500名。定州秧歌传承人张占元、子位吹歌传承人王如海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占民获得“全国吹歌大王”称号。

如今,定州市共组织成立秧歌队、锣鼓队、文艺表演队等文艺团体600多个,他们将法律法规、科技知识,新农村建设、计划生育政策等编成脍炙人口的快板、“三句半”等四处巡演,营造了弘扬新风正气、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同时,定州市还经常开展歌咏、读书、书法、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常年参加文化活动的农民达到10万人以上。

“‘10分钟文化圈’不仅是老百姓开展文体活动的主阵地,还是培育知识型新农民的主战场。”大辛庄镇宣传委员安立平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