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纪实(上)
“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2005年8月和2011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确立湖北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
什么是重要战略支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此作了清晰的描述: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上好于、快于同类地区,在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上大于、强于同类地区,在地位和作用上重于、高于同类地区,在重要性和影响力上突出于同类地区,从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撑点和增长点。
跨越发展起宏图
担当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湖北科学发展任重道远。反复审视省情,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就成为构建战略支点的突破口。
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武汉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在国家层面对湖北构建战略支点给予的具体支持。
舞好武汉这个“龙头”,湖北确立了先行先试,敢为人先,大胆突破,宽容失败的改革理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与布局、区域市场、城乡统筹、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为标志,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率先在武汉城市圈展开。
武汉的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快速提升:1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武汉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在其他8城市设立生产基地;2011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7198件,同比增长78.4%;示范区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等五大产业为支撑,全年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98亿元,同比增长27.2%。
与此同时,武汉开发区和东湖高新区在其他8城市设立“园外园”,黄石、孝感、黄冈、咸宁、鄂州等地市在汽车、化工、纺织等多个产业上进行有序流动与转移。在武汉城市圈内,“8+1”各城市共同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张“两型社会”改革牌,通过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同步走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然而,武汉城市圈还不能把全省的发展全部带动起来。构建战略支点,全省如何同步走?
2008年12月,一个新的决策思路出台:在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同时,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长江三峡旅游、武当山旅游、恩施土苗风情旅游、襄阳和荆州三国文化旅游,独具特色的生态、源远流长的文化,都已融汇在一个个令人神往的旅游和文化项目之中。
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二的长江经济带犹如一个传动轴,连动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向记者介绍说:以武汉为中枢,以宜昌、荆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大中城市为节点,以沿江25个县市为依托,发挥传承和扩散功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走廊,支柱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宜昌和襄阳两个副省域中心城市也在“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中发挥出辐射带动作用。
201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迈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武汉城市圈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25亿元,同比增37.5%,占全省比重达63%;宜昌和襄阳地区生产总值均突破2000亿元,宜昌综合实力跃居长江沿线同等城市第四位、中部地区同等城市第三位,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人数达1.05亿人次,比2008年增长118.03%,年均增长近30%。
“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使湖北发展实现了由“重点突破”向“多点支撑、协调共进”的转换,2011年湖北经济增幅为13.8%,GDP达到1.96万亿元,增幅居中部六省第一,GDP总量和增速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协调同步发展
区域发展不平衡和县域经济发展不足,一直是湖北经济发展的短板。巍巍大别山位于湖北东部,连接黄冈革命老区;绵延武陵山雄踞湖北西部,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居住区。两区面临着共同的困境:发展相对滞后,连片贫困地区较多。
2011年初,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双双启动,成为湖北经济增长新的引擎。
大别山老区人民昔日浴血奋战的“精气神”,再现于今朝跨越式发展的征途上。团风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钢结构产业基地,新建的30万平方米钢结构加工车间投入使用;英山引进世界最大的茶商天福集团,打造茶叶产业链;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开港,以医药加工、生物制药、医药保健品、药品包装为主的医药产业集群蓬勃兴起。
武陵山试验区从生态点“睛”,按照“生态立州、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目标,农业向大山要富、向绿色生态求财,全州已发展6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40万亩优质茶园、100万亩优质林果基地、10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和10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初步形成了烟、茶、畜、果、药、菜六大农业支柱产业。恩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1000多个特色农产品进入沃尔玛、家乐福、武商量贩等超市的销售网络,产品供不应求。
生态文化旅游引爆全省。大峡谷、腾龙洞、清江山水画廊等奇山秀景、土苗风情让游客流连忘返。截至目前,恩施州3A级以上景区达到14家,其中5A级一家、4A级3家,正在申报4A级景区10多家。去年,全州游客突破1700万人,旅游业对GDP贡献率超过15%。
两个试验区建设平添两个新的发展平台,2011年,大别山试验区的黄冈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8%;武陵山试验区的恩施州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一年就增加14家,总数达到40家。
内外同步共筑“中三角”
今年2月10日,湘鄂赣三省在湖北武汉共同签署了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依托,共筑“中三角”,加速中部崛起。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形成后,GDP占全国比重约7.3%,占有全国约2.6%的国土、7.9%的人口、7.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0.1%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有望成为中国又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城市群。
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理应成为我国中部崛起的支点和杠杆。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认为,中三角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之后打造的又一个城市群,其发展对构筑战略支点、实现中部崛起、促进区域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串珠为盘,合掌成拳,一系列顺势而为的探索之举,正迅速展开。三省的交通、旅游、商务、农业、科技、经信等部门纷纷行动,在各自领域、行业开展深入合作,共促中部崛起。
2月4日,由湖北省交通厅发起,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部门负责人齐聚武汉,提出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的宏大构想。示范区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一体,覆盖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及其邻近的39个中心城市,旨在推进多种运输方式联运,建立便捷、经济、可靠、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湖北省旅游局局长张达华介绍说,三省将按照“资源共享、客源互动、品牌同建、市场齐管”的原则,打造“一个集群品牌”,并推动旅游规划一体化、旅游产品一体化、市场开发一体化、企业发展一体化、旅游标准一体化、旅游信息一体化。共同开发“一江两湖三名楼”和韶山、井冈山、大别山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并合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
5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业部门的负责人齐聚武汉,共同签署了《湘鄂赣三省农业合作协议》,将从产业、市场、技术、信息、防疫、资源保护等八个方面“联姻”,齐步迈向农业强省,共同造就长江中游农业带。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对三省共建“中部粮仓”寄予厚望。他说,三省山水相连,在长江中游建设国家粮食安全核心保障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