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水淡化迎来最好发展期
本报记者 刘松柏

近年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视。去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均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更是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定位。可以说,海水淡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目标

260万立方米/日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短缺到什么程度,包括民众和管理者,对我国的水情水势、海水淡化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告诉记者。

他解释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我国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0多倍,与此相适应,用水量也成比例增加,但水资源并没有增多,因此水资源紧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这类工业是高耗水型的,更加剧了沿海地区的用水紧张。”

“水资源短缺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我国沿海城市来说,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阮国岭说。

今年2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至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阮国岭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能自主承接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因此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大”。

据了解,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我国在反渗透、低温多效等主要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掌握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成套制造技术,立足国内建成了1.25万立方米/日低温多效和1万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也由2005年的不足5万立方米/日,增加到目前的66万立方米/日。

●瓶颈

成本降低难

一方面为了缓解用水紧张,我们在努力扩大海水淡化产能,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产能闲置的尴尬。据了解,目前最大的海水淡化工程—天津市北疆电厂海水淡化水项目,设计日产能10万吨,但实际产量仅为1.8万吨,产能利用率不到20%,产能闲置情况严重。这样的情形在天津已建成投产的6家海水淡化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

“找不到‘买家’,主要原因还是成本过高。”阮国岭介绍说,海水淡化的成本,包括药剂费、电费、人员费、维修费以及投资折旧等等,加起来不低于每吨6.5元,低于这个价,就是赔本买卖。“而且这一数据,只可能做加法,做减法的空间很小。”

阮国岭告诉记者,现有的低温多效蒸馏工艺海水淡化需要蒸汽和电力,北疆电厂的海水淡化利用了该电厂发电后的余热,“如果没有这些余热,那将消耗更多的电,电费会更高”。

此外,海水经淡化处理后PH值比一般自来水低,呈弱酸性。如果直接输入城市供水管网,可能会腐蚀管网,因此,淡化水需要进行一定的调节PH值及水质硬度的再处理,才能引入自来水厂。尽管这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毫无疑问也会增加处理成本。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阮国岭回答说:“单纯地从技术创新这个角度来说,还是有降低空间的。但这种空间能降到多少,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技术在其中只占一部分。”海水淡化成本中,能源成本占到了三分之一,能源价格上涨,海水淡化成本也跟着上涨;此外还有人工成本的上涨。“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往往被物价上涨、人工、能源成本上升抵消了。”因此,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下降的空间有限。

●出路

政策多扶持

“海水淡化实际上是和享受补贴的陆地淡水在竞价。在这种竞争中,只要有价格更低的陆地淡水,人们就不会去选择成本更高的海水淡化水。”阮国岭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水,不论是引滦入津的水,还是地下水,还是将来南水北调的水,价格都是国家补贴的结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阮国岭表示,由于我国现行《水法》中并没有将海水列入水资源范畴,有关海水淡化的相关政策很难推进。因此,需要改革现行的水资源制度,将海水淡化纳入政府补贴配置范畴,由政府为海水淡化水进入市场提供一定的补贴。或者在沿海地区,特别是沿海缺水地区和海岛,加快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提高供水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的积极性。

同时,阮国岭还认为,如果国家能给予海水利用工程与国家公益性水利工程同等的地位,将海水淡化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体系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必将极大地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16个万吨以上的海水淡化工程,自行建设的仅占25%,以产水量计算自行建设的不到13%,有相当比例的设备来自国外。设备国产化率低,进口设备成本高,也是制约国内海水淡化市场规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实,我国的技术和设备,并不比国外的差。”阮国岭认真地说。他告诉记者,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国内2台4500吨/天海水淡化设备、2台3000吨/天海水淡化设备已经在印尼竣工投运,并且项目已经通过第三方考核,产水量、能耗都优于合同技术条款,给印尼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阮国岭说,目前国外对我国的海水淡化很关注,不仅是对我国技术的关注,更是对市场的关注。因此,“给我们自己的技术和设备,更多的发展空间,对海水淡化水的推广应用,对我国海水淡化研究、设备制造都将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