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绿色产业链 健康好生活
本报记者 黄俊毅

10年来,我们从基本实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进。吃“饱”了、“小康”了的人民群众,对口味、安全越来越在意。如今,食品生产、加工、消费都有哪些新变化呢?记者作了调查采访。

新理念播种“绿色”

初夏皖南,满眼绿色。站在高联村田间,极目四望,看到的都是山。“别人要大田、好田,我不论好坏大小,分水岭以下1.5万亩农田全包下来了。”安徽铜陵县天门镇高联村种田大户吴正国对记者说。包田理当选好田,可为何无论肥瘦连片都要呢?原来他要在全封闭区域内用机械耕作,施农家肥,种出绿色有机粮食。像吴正国这样,大量流转耕地,通过机械化耕作,生产绿色有机粮食的大户、企业,今天越来越多。土地流转、机器种粮、生态农业,10年前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陌生,如今则已耳熟能详。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追求安全、优质、生态、环保、可持续理念,需要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品牌化,这又离不开机械化、土地流转集中耕作。2001年末,全国农机总动力才5.52亿千瓦,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到2011年末已飙升到9.7亿千瓦,10年间增幅高达75.7%。2002年8月29日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文规定,在“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此后10年间,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各地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种田大户越来越多。农业部一位领导告诉记者,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流转土地达2.07亿亩,已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2%。

人们吃“饱”了,对口味、安全越来越在意,使农家肥日益受到青睐,秸秆粉碎机的迅速推广则顺应了这一需求。10年前,农民习惯于将秸秆就地焚烧,造成空气污染,如今借助农机,秸秆更多地被粉碎还田,成为上好的农家肥。吴正国告诉记者,去年他试种450亩生姜,施农家肥,不用除草剂,不加防腐剂,所产绿色生姜口感奇好,一收获就被抢购一空。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此后,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势头更为强劲。据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到2011年初,全国已有479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1亿多亩,带动农户1686万个,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国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可望达到3亿亩。

加工业保鲜“绿色”

绿色食品需要绿色种植,但仅靠绿色种植还不能称其为绿色。如今,加工环节不惜投入,以确保产品绿色、美味,在食品行业已成风尚。

浙江温州有这么一家农业企业,把当地传统美味腊月熏鸡推向市场,2011年销售额高达3.63亿元,它就是藤桥禽业有限公司。藤桥公司“人造”腊月环境,年产销熏鸡达800万只。

同样在温州,还有这么一家企业,其加工车间不在陆地上,而是流动在大海上,它就是华盛水产公司。华盛公司有一艘海上加工船,船上装备了自动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清洗、冷却、干燥一次性完成,从活鱼虾到干成品只需半小时,每小时可加工1.5吨。鱼虾收购、清洗、蒸煮、烘干、封装,全部在海上,上岸直接送入冷库,确保新鲜、无污染。

华盛公司2007年为造海上加工船,投资了5600多万元。藤桥公司董事张海永告诉记者,为破解工厂生产损害熏鸡口味的难题,他们遍访国内外食品工程师,终于弄明白:温州腊月气温、湿度适于一些特殊细菌生长,正是这些有益的细菌,让熏鸡拥有独特的美味。现代工艺虽然能杀灭病菌,却把有益菌也杀死了。于是,2005年他们斥巨资研发出仿腊月环境的车间,有38道工序,不仅可全年全天候生产,而且能保证味道纯正鲜美,一如传统手工精制。也因此,藤桥熏鸡一举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不仅企业,农民也积极拉长产业链,做绿色有机食品深加工。吉林省扶余县四方村农民陈雪峰,购置了现代化加工设备,从2005年开始从事杂粮深加工,开发了孕婴米、养生杂粮等18种有机杂粮产品,全部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绿色食品加工已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通过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准已达164项,基本涵盖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加工、包装、储运标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国通过审核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有6391家,绿色产品多达16748个;有效使用有机产品标志的企业有1202家,有机产品多达5598个。而在2002年,我国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仅964家,产品仅1831个。

在餐桌品尝“绿色”

绿色种植、绿色加工的食品之所以能端上餐桌,是因为消费者青睐。如果说10年前吃的时尚是洋快餐,那么,如今吃的时尚则是绿色。

2011年6月6日,辽宁大连举办樱桃节,几千位黑龙江、吉林游客开着私家车,不远千里赶到这里。他们为30多万亩樱桃林而来,30元门票,随便摘,可以吃个够。他们觉得很合算,至于往返油费、食宿费则懒得去计较。大连樱桃个儿大,色泽好,酸甜可口,尽管价格高,消费者还是爱买。今天,消费者对于吃的关注,已从过去的吃得便宜、吃得饱,转变成吃得健康,吃得快乐,而价格的考量则相对次要。

家住北京安河桥的韩大爷,年过七旬,隆冬时仍穿着单衣健身,检测健康年龄才38岁。老两口每月退休金有一万多元,儿子、儿媳年薪上百万,可他说自己不吃大鱼大肉,最爱吃的是粗粮,闲时还和老伴去山上挖挖野菜。如今即使在偏远山村,人们的饮食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在吉林省蛟河市河南街碾子沟村采访,问农民孙成礼为何用老玉米种子。他回答,“老品种口味好,我不打药,只用农家肥,产量低就低点,吃得香、吃得健康就行。”

遍地开花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正是顺应了公众“吃”观念的变化。周末开车去远郊,吃清洁无污染的农家土菜,呼吸农村山野的清新空气,已成为很多都市白领最爱的休闲方式。

农业部2011年5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家乐”已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200亿元,1500万农民因此受益。“农家乐”已从农民自发开展,开始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经营规模已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开始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已从单一美食型,开始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转变;空间布局已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开始向适宜发展的更多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开始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转变。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偏好,正将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把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把农民变成富裕而有尊严的群体。10年前,这些皆是不可想象的。

种得更省力,做得更可口,吃得更健康,过得更快乐,或许就是这10年“吃”的变迁最朴实的写照吧!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