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放发展与世界共赢
□ 本报记者 李予阳

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在中国,我们要以占世界19%的人口总量,全球平均水平40%的人均耕地面积、全球平均水平约1/4的人均水资源等禀赋条件,全面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离不开全球要素集聚、交换和整合的开放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20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主动有效地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道路。在加快市场化进程、融入全球经济洪流的过程中,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持久动力。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

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第一份来料加工协议在广东东莞虎门镇签订,“三来一补”企业迅速发展;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特殊政策,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加快推进、纵深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形成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对外开放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在经济特区和部分沿海开放城市实行的一系列开放措施,逐步向更多的沿海地区和内陆省份扩展。1992年,扩大开放上海浦东等6个沿江城市和三峡库区,同时开放哈尔滨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鼓励沿边城市发展边境贸易和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1996年,开放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县市。到2000年,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还体现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上。为了与初步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相适应,并满足加入WTO的要求,我国外资政策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政策透明度不断提高。1992年到1993年两年内,国务院先后批准出台了赋予各类企业进出口权的4个文件,随后在外贸体制和外汇体制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为我国扩大出口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优势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的有机结合,使我国迅速成为面向全球的加工制造基地。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创造了宝贵的外汇,而且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使大量农村人口转型为产业工人,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我们学习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逐步融入世界产业链的同时,推进了我国产业水平的提高。

世纪之交,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思想。2000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把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2001年把它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分别制定了具体实施的配套措施,包括设立外贸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成为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内外开放、平等竞争的经济。闭关锁国不仅导致经济落后,更造成旧体制故步自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中国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夏友富说。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顺应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得到了加强

2001年12月11日,在经历了15年的漫长谈判历程之后,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新成员,这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艰难而漫长的谈判过程显示了我国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巨大勇气和坚定决心。中央党校教授李兴山表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从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经济交往和优化资源配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经接轨。这不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与国际接轨”一时成为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热词。接轨不仅意味着我国要全面履行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开放承诺,而且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入世10年来,我国不仅大幅降低关税税率、削减非关税措施,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目前的9.8%,开放了100个服务贸易部门,而且积极借鉴世贸组织所倡导的统一实施、透明度和公平贸易等基本原则,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改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稳定可预见的贸易制度。

“世贸组织的规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则,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大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商务部部长助理俞建华说。入世后,“看不见的手”在我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比重分别为95.6%、97.7%和91.9%;政府价格决策和管理行为更加规范,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市场意识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

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成为第一个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此后,包括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在内的70多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表示,在坚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努力必将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承认。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顺应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我们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得到了加强。事实证明,遵守规则和履行承诺不仅没有束缚我们加快发展的步伐,相反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了制度平台,保障了发展权益,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入世后,我国获得了稳定、透明、可预见、非歧视的多边贸易机制保障,依托自身比较优势,营造开放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和促进双向投资。10年来,出口规模增长4.9倍,进口增长4.7倍;吸收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投资2002年到2010年年均增速接近50%。

开放型经济的迅猛发展,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我们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10年来,我国制造业进出口总额增长近5倍,汽车、船舶、铁路机车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主体。随着市场准入程度的扩大,国内市场主体更趋多元。积极引进竞争与合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吸收外资的规模与质量。微观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当年大家最为担心的汽车产业等在入世后不仅没有“全军覆没”,反而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自主品牌汽车登上国际舞台。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国际竞争能力。”

开放也是与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过程。过去10年,我国每年平均进口7500亿美元,差不多给其他的经济体提供了1400多万个就业岗位。累计吸收外资超过7000亿美元,新增34.7万家在华投资企业。给予41个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商品零关税待遇,成为他们最大的出口市场。10年来,中国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口超过2000亿美元。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2007年4月15日,第101届广交会正式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标志着我国以扩大出口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近年来,在外贸出口强劲增长拉动中国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巨额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高和宏观经济失衡等问题。

2008年1月1日,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开始施行,内资、外资企业开始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税率。我国从此逐步告别企业所得税“异税”时代,税收优惠由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转向以产业优惠为主。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则传递出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引导的政策新导向:转向更重质量的高级阶段。积极引进全球高端要素,大力承接研发、服务环节向我国转移,实现从引进资金为主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服务并重转变。

在吸引外商对华投资的同时,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到海外发展。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3100多亿美元。

在2011年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宣布将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出口产品免关税待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近年来,我国在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致力于扩大与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量力而行开展对外援助,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问题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承担与我权利和义务相匹配的国际责任。我国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国际多边机制建设和改革进程,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的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从吸引外资到对外投资,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从适应、学习国际规则到积极参与制订国际规则,中国在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中与世界共赢。

“十二五”时期,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我国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在巩固传统优势、保持外贸平稳发展的同时,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带动出口战略和积极主动的进口战略,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巩固“中国制造”地位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国创造”;在巩固“中国加工”地位的同时,重点推动“中国营销”。

“纵观百年来世界各国发展实践和大国崛起历程,一个共同特征是善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快自身发展。开放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实现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普遍规律。”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说。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海纳百川,让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本系列特稿完)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