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健康饮食带来美好生活
本报记者 黄俊毅

6月2日,星期六,京城雨过,风清气爽。一大早,陈先生夫妇就带着10岁的儿子,在大棚里忙着给豇豆拔草。

“周末带孩子来住两天,呼吸新鲜空气,接触大自然,干干农活,也是健身。”陈先生说,他家住北京城内东直门,在一家研究所工作。大棚地处昌平远郊,400平方米,外带一小屋,使用权30年,总租金15万元。“租金不低,可是算一算,摊到每个月也就400多元,和去超市买菜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自己种菜自己吃,不用化肥农药,绿色无污染。”陈先生说,自家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

如今,像陈先生这样对“吃”特别在意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要吃得爽口,还要吃得安全、健康。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网上数据显示,10年前的2002年,我国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企业仅964家、产品1831个。而到2011年,全国通过审核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已达6391家,另有479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面积逾亿亩,绿色产品多达16748个。

“你看,我买的这兜辣椒都有虫眼,一准儿没用过农药,真正绿色。”在北京黑窑厂菜市场门外,63岁的李阿姨向记者展示自己的收获。李阿姨觉得,现在大家之所以对“吃”格外挑剔,还因食品充裕,“要在过去,能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健康不健康。”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生产粮食45711万吨、肉类6590万吨、水产品4513万吨,而2011年的数据则是粮食57121万吨、肉类7957万吨、水产品5600万吨,短短9年间,分别增长了25%、21%、24%。中央连续9年发布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有力支撑了食品供给,保障了13亿人民吃得饱、吃得好。

家住北京四道口的王先生,用不锈钢材料在自家阳台上搭了几层架子,摆满花盆,种上丝瓜、黄瓜、豇豆、大蒜。他说,在书房工作累了就去阳台伺弄菜蔬,劳逸结合,还能吃到自产的绿色食品。“我买米也认绿色标志,不在乎价钱多几元少几元。若图便宜吃出了毛病,去趟医院花钱更多。”王先生说。

王先生的想法很有代表性。2002年,我国人均GDP1000美元,到2011年,达到了5400美元。我国从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加速迈进,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稳步下降:2002年,恩格尔系数城镇为37.7%,农村为46.2%;到2011年,城镇为36.3%,农村为40.4%。这36.3%、40.4%是什么概念呢?按联合国划分的标准,一个国家,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至60%为温饱,40%至50%为小康,30%至40%属于相对富裕,20%至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按此标准衡量,我国城镇居民已达到“相对富裕”,农村则接近“相对富裕”。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富裕,“吃”占收入比重越来越小,人们当然要讲求吃的质量了。

(更多报道见五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