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眼下一个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应当是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当前,稳增长既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更要注重通过结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经济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竞争力。
本期“经济日报 中央电视台联席评论”关注话题——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
据统计,在刚刚闭幕的北京科博会上,各方签约金额逾800亿元,比上届大幅提升35.9%,且六成属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作为调结构重要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此出色表现,无疑会进一步坚定人们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信心。
调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国内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治本之策。过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我国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通过扩大外贸进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世界经济已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倘若我们不抓紧时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而是继续主要依赖简单地扩外需和增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势必加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使投资效益低、资源消耗大等深层次问题更趋复杂,最终不仅经济长久发展不可持续,即使短期增长也将难以保持。尤其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愈加明显,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要素潜力正在发挥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竞争,都要求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变被动为主动,下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探索扩大消费的有效路径,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进一步看,调结构也是当前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途径,对于稳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需求不足、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下降等矛盾比较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就更为迫切地需要我们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公开的数据和各地的实际情况分析,顶住压力,化危为机,坚定不移地把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缓解资源环境制约,而且能够满足甚至创造市场需求,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强劲动力。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在京交会上表示,3年后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万亿美元。这一判断向人们展示了新形势下有针对性地加快结构调整、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美好前景。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仅节能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一项,规模就超过2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还会再翻一番,将对经济带来强大拉动。而各地正在加紧推进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仅今年就将新开工建设700万套以上,新开工项目加上去年结转的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在直接发挥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同时,能有效缓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可有效刺激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支出,为稳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大部分商品需求的确出现了明显萎缩,但也并不尽然,一些竞争力强、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转型快的企业并未受到大影响。苹果公司的例子就非常典型。有关调查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与很多手机厂商业绩大幅下滑不同,苹果手机在我国的市场销量较上季度增加近2倍,热销600万台以上。这告诉我们,行业及企业稳增长、增效益也应重在调结构。行业、企业只要找准需求,通过调整结构和加强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完全可以开辟出一片更加宽广的市场空间。
有鉴于此,眼下一个重要的政策着力点应当是坚持结构调整不放松。稳增长既要做好总量上的“加法”,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更要做好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排列组合”,注重通过结构调整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经济的适应力、应变力和竞争力。尤其在稳投资上,要把投资结构的调整和质量提高作为重点,使投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市政公用和社会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发挥民间投资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转方式、调结构的最大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障碍。当前,特别要深化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造公开透明、公平竞争、可预期的市场和法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推动经济走上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增长轨道。 (本文执笔:马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