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记者来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那仁乌布尔嘎查娜仁高娃家。娜仁高娃原来靠放牧为生,增收途径单一。近年来,娜仁高娃盯住了家门口的“高阙塞”——战国时赵长城末端的军事要冲,搞起了“高阙塞”牧户游。
“去年我家的收入已有16万多元。周边的牧民都通过这一渠道销售纯天然的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户均增收也在3万元以上。”娜仁高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农牧民的收入水涨船高。2011年农牧民收入增幅达到20.1%,创下10年来新高。
集中圈养 立草为业
在娜仁高娃的家乡,乌拉特后旗用转移牧民的办法为草原减负。几年来,全旗共转移牧民2545户9080人。
内蒙古拥有13.2亿亩天然草原,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2%,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4%。内蒙古草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功能,对我国北方生态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超载放牧已经让草原不堪重负,草原沙化退化严重。为了让草原休养生息,内蒙古实行禁牧、轮牧及休牧政策,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调整农牧业经济区域,确立主导产业,对禁牧、休牧、轮牧各有侧重。二是调整种养结构,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靠养增收,形成种植业服务于畜牧业的格局,降低牧业发展对天然草原的依赖程度。三是全面调整饲养方式,推行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增加科技含量,加快育肥出栏,提高牲畜周转率和养畜效益。四是调整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培育引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草产品和畜产品加工业,逆向拉动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
让牧民迁出牧区,让牛羊走进圈舍,让草原得到休养。内蒙古畜牧业已经实现了集中圈养、立草为业的重大转型,在草原休牧期,赤峰市甚至出现了几千万亩草原不见牛羊的景象。目前,内蒙古草原植被大面积恢复,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国家出台的生态补奖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内蒙古草原建设的积极性。政策实施以来,国家安排内蒙古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10.2亿亩,补助资金40.2亿元,加上自治区的补助资金共计50亿元,近130万牧户受益,有效地促进了牧民增收。据统计,2011年全区牧民人均政策性收入1664元,净增934元,增长1.27倍。
牧民当工人 基地变车间
巴彦淖尔市实现肉羊四季均衡出栏,离不开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拉动。其中,内蒙古力农集团已经架构起从饲料生产、肉羊养殖、加工屠宰的完整产业链条,现已建成年出栏10万只肉羊的养殖基地3个,计划在未来3年建成20个,辐射八百里河套。
五原县隆兴昌镇农民马斌赶着500只羔羊来到力农集团的复兴养殖小区。由于力农集团推行“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前来基地从事专业养殖的农户提供“五统一分”服务,即统一基地、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收购,在养殖基地内养殖户分户饲养,马斌就把自家的土地转租给别人,进入力农集团的养殖基地养羊。“在家务农,搞种植一年只产一茬。来养殖基地,养寒羊3个多月就能出栏,一年可以出栏三批。出栏一批500只羊的收入相当于种地一年的收入。”马斌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年来,内蒙古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培育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乳产业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以及呼伦贝尔为核心区的东西部两大优势生产加工基地。中东部地区成为肉羊和禽类优势生产加工区,锡林郭勒盟的肉羊、赤峰的鸭、通辽的鹅、兴安盟的生猪已成为当地的一大主导产业,羊绒产业形成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巴彦淖尔市沿黄河两岸的产业集群。截至去年底,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发展到1779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8家。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2亿元,同比增长10.2%。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带动内蒙古农牧民增收致富的引擎。一方面龙头企业广泛吸纳农牧民进入到生产车间,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增加了农牧民的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牧民的养殖基地变成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把农牧民的收益和企业的收益挂起钩来,充分保证养殖收益。数据显示,目前农牧业产业化共带动农牧民212.3万户,全区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实现纯收入3027元,占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5.6%。
联接紧密 做大品牌
随着优势骨干龙头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内蒙古聚集形成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细分品类的单项冠军,乳产业有伊利、蒙牛,肉产业有小肥羊、小尾羊,绒产业有鄂尔多斯、鹿王,饲草料产业有正大、岳泰,等等。这些企业提升了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如今,农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名片,伊利、蒙牛、鄂尔多斯等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显著提升。
不过,内蒙古畜牧加工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不足。除了乳、绒产业比较成型、商标驰名,肉类产业缺乏领军企业,更无知名品牌;全区农畜产品加工率只有52%,深加工不足20%;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与农牧户尚未真正形成供需对接、利益共享局面。
为此,内蒙古今年明确提出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企业到内蒙古牧区投资兴业,大力发展乳、牛羊肉、绒毛、皮革皮毛加工等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联系只局限在生产、加工、销售上,而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联系较少,导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能完全形成生产专业化、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的农牧业产业化格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就要围绕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两方面积极性,加强政策引导,逐步使其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才能促进畜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