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粮丰林茂的“三农”画卷
□ 本报记者 瞿长福

是发端于穷乡僻壤的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是不断创新发展的农村改革,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最高亢的乐章。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来的今天,回首农村改革发展的辉煌历程,人们更深切地体会到:是改革开放,激发了“三农”发展的巨大活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让农业农村农民焕发出勃勃生机,跨入了新的历史高度。

从30年不变,到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经营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完善

2008年3月30日,四川省都江堰市柳街镇鹤鸣村村委会主任余跃领到了编号为510111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这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发出的第一份权证。现在,这份权证安静地躺在国家博物馆,与更多的人一起见证着以土地为核心的中国农村产权改革历史。

作为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村,身为鹤鸣村村委会主任的余跃曾经历过1980年、1998年两轮土地承包。“这次改革,可以说是又一次土地革命,就是把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回忆3年前的确权过程,余跃深有感触。他说,土地确权当年,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的鹤鸣村就流转给农业公司1100亩承包地,村民有了稳定的流转收益,还有一份在地里打工的收入。

一份权证,标志着中国农民实现了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见证的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年来,以土地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所经历的一条敢于突破、不断完善的跨越之路。

发轫于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催生了农村改革历史性的开端,到1986年底,全国99.8%的农户实现了分田到户。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对这段历史记忆深刻。他说,1993年,“大包干”所确定的15年承包期即将到期,此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按照这一精神,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部分林业地区延长至50年。1998年,党中央明确提出,在赋予农民30年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资源再配置中的基础作用。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奠定了农村改革的基石。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农业部三部门联合通知,要求力争到2012年底实现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全覆盖。成都市市长助理周鸿德介绍说,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成都2011年底就完成了255个乡镇、2622个村社、170余万农户的确权登记发证,实现了“应确尽确”。

与此同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8年全面铺开,2011年基本完成。这项被称为继实行“大包干”后农村经营体制的又一重大改革,确立了林农的经营主体地位,全国2550多个林改县的农民林业收入占人均年收入比重由2009年的12.96%提高到2011年的20%以上。湖南省炎陵县菜坪村党支部书记旷怡平告诉记者,林改后林农吃了“定心丸”,这几年菜坪村育林专业合作社的树苗供不应求。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

在广西农安县,金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义贞告诉记者,公司流转的香蕉林已超过10万亩。据农业部经管司统计,2011年底全国经营耕地在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近900万户,经营面积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8万户。

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化建设在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加快发展,农民工离土就业的道路更加顺畅。据国家统计局监测,2011年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50%,实现了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

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到放开粮食流通市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建立健全

价格“剪刀差”曾深深地印在几代中国人脑海。河南省驻马店的宋志文多年前离开粮站做起了粮食经纪人,谈起“剪刀差”感慨很多。“过去粮食市场不放开,粮食不值钱,现在市场放开了,值钱多了,‘剪刀差’也小了。”如今,他每年的收入超过50万元。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20年来,解决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1985年,我国启动了以粮食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改革,结束了实行30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92年,国家相继放开广东、浙江、江苏等地粮食价格,取消了粮票制度。1993年底,全国95%的市县完成了粮食价格改革。但随后出现经济过热,粮价迅速攀升,1994年,国家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以求稳定粮食生产。

“2004年迈出了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步伐。”湖北省粮食局调控处副处长龚伟回忆说,这一年,国务院重新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鼓励各类具有资质的市场主体从事粮食收购经营活动,带来了粮食等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新格局。

2004年,我国粮食生产达到46946万吨,增产3877万吨,扭转了自1999年连续5年下降的趋势,并由此开启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2011年,粮食生产达到创纪录的57121万吨,稻谷、小麦和玉米3大主粮全面增产。同时,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实现了16年来第一次全面增产。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全面丰收,也推动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加快发展。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王炳南说,经过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已基本覆盖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和主要城市,约80%的农产品经“农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销售,居民的“米坛子”、“菜篮子”和“果盘子”更加丰富。

流通市场的全面搞活,使农民由远离市场、千家万户奔市场,走向“抱团闯市场”,生产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四川郫县养蜂协会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在带动全县每年实现蜂产值超过1000万元。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孙中华介绍,从2004年浙江省出台第一部地方性农民专业组织法规、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至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52.17万家,入社农户4100万户,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山东省文登市高村镇沙柳村过去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近10年来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村民王建华说,10年前村里调整种植结构改种大棚西红柿,农技员教他们把大豆、花生、玉米膨化后混合处理成肥料,除虫用黏虫板、杀虫灯,浇水还掺些牛奶,“种出来的西红柿卖相口感都好,价钱也好。”

现在,像沙柳村这样的专业村、科技村比比皆是。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激发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种地的热情。农业部科教司司长白金明说,201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从取消农业税,到直接给农民补贴,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支持体系全方位形成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有一尊被永久收藏的“告别田赋鼎”,这是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自费铸造捐赠的。

取消农业税,一个崭新时代的象征。改革开放初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使农民得到明显实惠,但仍然要缴纳农业税,加上“三提五统”和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农民负担沉重。2000年,国务院率先在安徽全省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在全国推开。到2006年,在全国取消了农业税,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征税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当年,全国农民减轻负担1335亿元。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回忆这一幕时说,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新中国第三次重大农村制度变革。

税费改革标志着“三农”支持政策的新思维。在少取、不取的同时,多予成为政策支农的着力点。10年来,中央财政“三农”支出从2003年的2144.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0408.6亿元,今年“三农”预算支出增加到12286.6亿元。

记者在田间地头采访,许多农民兴奋地谈起“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连续九年出台一号文件,分别聚焦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农业基础、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基础、水利和农业科技等九个方面,既宏观着眼,又具体着力,构成了国家支农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体系的清晰蓝图。在政策强力支持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防灾减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连续8年较快增长,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

民为邦本,国事农先。农业、农村、农民的巨大变化,彰显了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巨大魅力。在安徽省霍邱县,一位种粮大户告诉记者,改革这些年,他的幸福感年年增加,尽管现在还有许多困难,比如农资涨价、增收困难等,但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改革让我们闯过了难关,也能让我们克服新的困难,迎来更好的日子!”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