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分夺秒抢收忙
本报记者 乔金亮

5月27日中午1点,在经纪人刘俊晓的带领下,于秋华的收割机开到了河南新野县王庄镇前孙村。

在该村刘洪珍家的麦田里,老于熟练地操作着收割机,换挡、升降割台、转行,不断循环,20分钟后,2亩地收割完毕。记者看到,收获的小麦色泽金黄、结实饱满。

“机器闲置了大半年了,今天刚开始磨合,速度比较慢,正常情况下一小时能收8亩。”老于解释着。

下午4点,刘洪珍家的小麦已收割完毕,村民们开来了几辆三轮车把麦子装袋运回。刘洪珍估算,一共收了1.6万多斤,亩产接近1000斤。麦收之后,地里再种茬花生,秋天可以收获。旁边的村民笑着说,“小麦跟花生加一起,他一年收入可不少。”

下午4点半,经纪人刘俊晓带来消息,另有2个村民的20亩小麦在等老于去收割。刘俊晓说,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阵雨,后天可能有大范围中雨,所以得抢时间收。

“我们到外省作业时,抢的就是时间。忙时歇人不歇机,一天到晚连轴转,轮流上岗。但近几年,这种情况在减少,主要是因为各地小麦收割机的数量比前几年多了。”老于的妻子任炳华说。

记者此前对农机部门的采访也印证了她的说法,受益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小麦收割机最近几年增长很快,在一些地方已接近阶段性饱和状态。在很多地方,单台收割机日均作业时间已由10个小时降为7至8个小时。

去年“三夏”期间,37天作业时间老于赚了4万元。不过,老于觉得柴油、人工等成本上涨,在压缩他们的收益空间。“今年柴油价格每升是7.58元,比去年增加了0.3元。我们前年雇佣一个机手的费用是一天130元至150元,今年涨到200元至220元。”老于说,收割每亩地柴油成本就要用去18元至20元,占了收益的近一半。

老于说,农机合作社和机收经纪人很关键,可以提供市场信息,协调农户,安排好作业的时间和进度。

收割机在金色的麦地里来回穿梭,农机手奔忙在希望的田野上。对于他们,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赚钱的时刻。“三夏”生产中,农机手们大显身手,在夺取国家粮食丰收的战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