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植根现代农业
本报记者 党涤寰

5月20日,在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高山草甸附近,记者看到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经济林,梨树、板栗、核桃硕果累累,挂满了枝头。

林子的主人叫苏保定,是修武县七贤镇农民。他一边忙着给果树浇水,一边和记者聊了起来:“别看俺是农民,俺现在拉长产业链条搞旅游,发展休闲农业。”

苏保定告诉记者,自己起初瞧不起农业,一门心思想做别的生意,可打拼多年,感觉还是干老本行稳当。原来,他在种地之余,先后办过企业、承包过工程。从2009年起他开始承包2000多亩荒山,投入50万元,广种经济林,修建基础设施。目前,虽然还没见效益,他已经看准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计划依托云台山的资源优势,开办林家乐,让游客享受休闲游、观光游的乐趣。

把眼光放远,也为了规避投资风险,越来越多有经济头脑的农民开始稳扎稳打,进军标准化、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领域,立志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去年冬季由于天气原因蔬菜损失了不少,算是俺交的‘学费’吧!别看种的是些‘大陆菜’,规模做大了,各项开支自然可以节省下来,还是有利可图的!”修武县城关镇王庄村范春喜高兴地说。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远离家乡到深圳闯荡,已开办了几家企业。去年6月份,他回乡投资230万元,建起了21座蔬菜大棚,产品主要直供焦作市两家大型超市。虽然受了点挫折,他放慢了投资速度,成本回收预期也延长至5年左右。但是,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他没有改变自己的选择。目前,他准备二期投资260多万元,建设占地175亩的果蔬生产线,拉长蔬菜生产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作为焦作大用实业有限公司的散养户,薛海中从2008年起开始养殖肉鸡,目前已建有6个养殖大棚,年存栏10万只鸡。让他吃下“定心丸”的是他与该公司签订了“保护价”合同,还有公司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用药、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毛鸡回收,把风险降到最低,这是当初他放弃运输和养猪的主要原因。

“肉鸡40天出栏,俺赚的是辛苦钱!”他风趣地说,“同样是养鸡,听说鸡场把鸡蛋深加工成蛋粉远销国外,还有的鸡场利用鸡粪发电,延伸产业链,收入不少哩!”

这不,听说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要建养牛场,同样采取“保护价”合同收购,他就动了心,开始盘算着养殖肉牛,搞多种经营,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