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华是广州天海贸易有限公司财务经理。在他的“账单”里,公司对外贸易的收支数据已经精确到“天”。在外贸行业,像王成华这样的财务经理成千上万,他们在常规工作中随时打交道的这些数据,是外贸对应的收支,是企业进、销、存,乃至对外投资结汇、售汇的情况。在一张财务报表上,凡是带来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引起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日复一日,王成华他们的这些对外贸易涉及的外汇资产变化其实已经汇总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大账单”里。
这张“大账单”统计了一定时期内我国同其他国家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包括对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
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的数据,可以了解到我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还可以了解到国际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而且,这些信息也是我国制定或调整相关的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怎样才算实现平衡
怎么才算是达到国际收支平衡了呢?
理论上来讲,“经常项目余额+资本和金融项目余额=0”,才算是达到完全的国际收支平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或是一种发展趋向。
“其实,看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并不只看这一个季度或是一年的数据。可以看更长时间段内的收支状况,比如10年,在这期间,第一年可能是顺差、第二年可能是逆差……如此交错,最后整个差额接近0,或是比较小的数字,就可以认为国家在这10年里国际收支是趋于平衡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赵庆明解释说。
适度的顺差有利于拉动一国经济增长、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但是过高或是过长时间持续顺差,则意味着该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度比较高。而且,赵庆明指出,“幅度较小的顺差有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也能够缓解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呈“双顺差”的格局。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贸易纠纷和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如何才能达到平衡
我国怎样在目前的“双顺差”情况下,进一步走向国际收支平衡?
“首先应在资本项目上,加大对外投资力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转变外汇管理方式,藏汇于民,降低外汇储备过大积聚的风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王天龙表示。
国家外汇管理局也表示,要通过结构调整,扩大内需,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已采取的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鼓励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反映了这一政策导向。
“在经常项目上,则应启动内需,降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一方面,需要政策支持,提高居民收入、社会福利保障等等,来促进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适度降低关税,更多地发挥进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王天龙表示,可以更多地将国外优质的商品引进中国,满足国内需求。
此外,我国还应探索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技巧”,比如德国的“顺差+逆差”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02年至2004年,德国每年的贸易顺差额都突破1000亿美元,是同期我国贸易顺差的两到三倍,2005年更是创纪录地达到1892亿美元。但德国大量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形成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而大量的对外投资收益流回本国,又形成经常项目的顺差。从而使得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良性互动,让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实现平衡。
再如日本。从1965年到2011年,日本的国际收支有40年是顺差,6年为逆差。在解决“顺差”问题上,日本并没有限制出口,而是通过调整进口税制、完善进口信贷等政策,把重点放在扩大进口方面。此外,日本倡导“藏汇于民”,放开了居民和企业使用外汇的一些限制。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对外证券投资中,官方净流入3.5亿美元,而银行和其他机构净流出高达470亿美元。
此外,汇率机制的改革也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方式。4月16日,央行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浮动幅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人民币汇率趋近合理均衡水平。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币浮动机制更趋灵活,当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波动较大时,也有利于更好应对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