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本报记者 马志刚 欧阳优
编者按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但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积极应对。要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的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特别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这有助于相关方面厘清思路,端正方向,科学发展,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
一
记者: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历史地看,世界上一些大的金融危机无不与实体经济发展不足、虚拟经济过度扩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离密切相关。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经济下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
金碚: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农业、工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货币金融体系长足发展,整个经济体日益金融化。但金融资本激增并走向虚拟化,必然会带来一些国家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形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头重脚轻”的不稳定结构。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经济越来越具有“金融依赖”性,即实体产业的活力和创新力不足,国际竞争力减弱,经济增长日益依赖于金融运作,依赖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这些国家采用“刺激”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是货币本位的腐蚀和财政纪律的松弛,放纵虚拟经济泛滥以应对实体产业乏力的窘境。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至今难以摆脱经济衰退的产业根源,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严重失衡,极度膨胀的金融系统因失去对实体经济的信心而崩溃坍塌,拯救方式又不得不采取饮鸩止渴式的金融“宽松”,故而至今难见尽头。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出现的高度“金融依赖”性,不可避免地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实际上,我国经济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赖”苗头。例如,通过银行和股市从民间汲取资金支持企业盲目扩张,一些企业依靠金融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等非主营投资来获利,社会资源越来越多地流向虚拟经济领域,资产金融化和资产价格泡沫化现象显现。于是,社会投机气氛较浓,“一夜暴富”的资本神话造出了令人羡慕的“财富英雄”,实体产业发展却越来越失去脚踏实地的耐心和根基。
我国在金融体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出现“金融依赖”现象和苗头,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我国经济产生不适当的“去实业化”和“去制造业”现象,进而扭曲实体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关系。
记者:如何准确把握实体经济的内涵和范围?
金碚:人类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实意义的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实体经济。最初,人类从自然界直接获取有用物质,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一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产品由于需求弹性较小,其增长率相对较低,因而在社会总产出中的比重将逐步下降。
在第一产业基础上,人类将自然物质加工制造成各种产品,这类经济活动称为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建筑业,以及水电供应等,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制造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大,可以广泛运用科学与技术发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产出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出的价格下降。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和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便出现在工业化时代。
除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经济活动称为第三产业。主要包括以下3类:第一类是直接服务业,即以人的体力和技能直接提供服务。这类服务活动的劳动生产率通常难以持续提高,其单位产出价格趋向上升。第二类是工业化服务业,即以工业技术为支撑的经济服务活动。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持续进步,这类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会提高,单位产出价格也可能下降。第三类是金融服务业,即以货币金融运作为对象的经济活动。
上述第一类服务业通常称为“传统服务业”,第二类和第三类服务业统称为“现代服务业”。广义的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直接服务业和工业化服务业。在工业化时期,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部分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会不断提高,这是水到渠成的。因为,一方面,在更发达工业基础上,工业化服务业将加快增长;另一方面,工业产品价格的下降和服务业价格的上涨,也会使以现价计算的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显著提高。但在现阶段,如果不顾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将经济增长的期望过度寄托于服务业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虚拟经济的激剧扩张则更是充满风险的。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构成部分,金融业发展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合理限度内是具有真实增长意义的,其提供的服务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但超过一定的限度,金融业自我扩展和衍生膨胀,并推动实体经济的产品和资产过度金融化,将形成巨大的虚拟经济“泡沫”,成为吸纳社会资源的引力“黑洞”,终将危及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导致巨大的金融风险。
二
记者:发展实体经济的意义显而易见。但问题是,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一些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还有进一步发展工业的需要和空间吗?
金碚:现实国情告诉我们,我国工业发展还面临迫切的需求和巨大的空间,亟待构筑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
首先,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建设任务仍很繁重。例如,我国广大农村的建设水平和基础设施不仅同发达国家有天壤之别,而且同国内城市相比也是差距甚远。因此,我国城乡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量巨大,必须以大规模工业品生产和供应为前提。也就是说,城镇化必须以加速工业化为基础。
其次,我国要解决所面临的所有重大经济社会问题,都必须依靠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先进的工业技术水平。人们常常批评工业增长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等。其实,如果没有工业发展,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而且根本没有解决的条件。因此,只有依靠更发达的工业体系和更先进的工业技术,才能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再次,我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具备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工业体系。工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产业载体,不仅本身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最重要领域,而且第一、第三产业的技术进步也必须以工业的技术创新和运用为基础。现代农业实质上也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对科技的大规模运用。
三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多国家都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重振经济的良方。我国应该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形成竞争新优势?
金碚:“十二五”时期,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作为其主体的工业,肩负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但要认识到,我国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一些产业领域的变革,而且是全方位的产业现代化。
一个根本的问题是,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实践中,不能把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别绝对化。将高新技术注入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路径。这是那些具有坚实实体经济基础的发达国家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产业技术高低有两种含义,一是不同行业的物质性质决定的技术含量高低;二是在同一产业中所达到的技术水平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别。绝不要以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就一定是高附加值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就一定是低附加值的。各类产业都有产业链的低端和高端环节,从低端向高端产业链提升,各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即使是在产业低端环节,只要产品做得更精致、更具有品牌声誉,也可以拥有强大竞争力。因此,产业和产业链的“低级”或“高级”不是绝对的,各类产业中都可以存在拥有精湛的技术、技能、工艺和强大竞争力的企业。
更要看到,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完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窘境:从事实体经济的人们都认为做实业越来越难,产业间巨大的比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资金的流动倾向于选择更具赢利性的虚拟经济投资方向。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长期存在差别化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有关。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工业发展多年来实行“血拼”式的竞争方式,在取得令世界惊叹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额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工业领域遇到的很多矛盾与困难,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滞后和不配套引起的,这反过来又成为深化改革的障碍。
从长远看,我们必须尽快改变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工业“单兵突进”,而其他领域滞后的局面。当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领域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要消除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各种壁垒,尽快形成金融财税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体制机制问题,只有建立了有利于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机制,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拥有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解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着力重构超越于各种特殊利益的公共决策机制,以避免改革方向发生不合理的利益偏向,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根本上说,只有在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下依靠市场竞争,才会形成有效合理的经济结构,保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