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单保江 通讯员 田宏耀
近年来,山东省威海市以创建“中国爱心城市”活动为主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施政着力点,把社会救助和社会管理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取得了显著成绩。
搭建桥梁畅通民意
“揭开锅看一看(群众)吃的什么,打开衣柜看一看穿的什么,坐上炕头看一看铺的盖的什么,拉拉家常看一看盼的忧的什么。”这是每年岁末年初,威海市集中开展“深入群众大走访”活动的要求,全市干部走访群众超过10万户,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2万多条。在大走访活动的基础上,威海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通知》、《关于广泛开展扶贫结对活动的通知》等文件,5万多名因灾需要救济的群众得到了相应的食品、衣被、医疗、取暖等及时救助;9万多名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获得了生活补贴……
在威海,从市委书记到市级班子成员,从处级领导到科级干部,每人都有一个联亲对象,每人都有一本亲情日记。如今在全市的联系帮扶村工作中,市直227个帮扶单位的3090名干部结对帮扶困难群众2767户,送去慰问品、慰问金价值98.9万元。
以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威海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项保险市级统筹,并实现社保卡一卡通;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适龄人口新农保全覆盖;全市中小学市级规范化学校建成率全省率先达到100%。市长热线、党报热线、行风热线……一条条热线也搭建起畅通民意、服务民生的桥梁。
多渠道开展爱心救助
威海市按照打造“爱心城市、幸福威海”的目标,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作用的同时,提出“政府要增强爱民之心,公民要增强慈爱之心,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心,全社会人人关心弱势群体的工作理念。“威高光明行动”是威海市慈善总会、威高集团于2004年联合开展的、针对全市白内障困难群体的一项爱心救助活动,至今已让全市8700多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威海由此成为“全国白内障无障碍市”。
威海市把社会救助作为保障民生的首要任务和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加强,提出了“让受困之人心中有温暖,让受灾之人心中有希望,让每一个人心中有阳光”的全新理念,创建了“以项目吸引捐助,以捐助推动救助”的慈善模式。来自济宁嘉祥的高修均,2005年进入威海威建集团工作,他的父母患病多年,有两个孩子上大学,家境十分困难。3年来,高修均每年都能得到“关爱行动——救助农民工”项目发放的1000元救助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境。
威海市还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各种义演、义赛、义拍、义诊等形式的慈善活动蓬勃开展,开展了助医、助老、助学、助残、助困、赈灾等活动,全市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热心奉献、积极参与,全市的捐款总额、人均捐款数额,连年排在全省各地市前列。“慈心一日捐”、“慈善月”、“爱心不找零”、“慈善义工爱心助教行动”、“抗灾济困献爱心”、“阳光温情救助”等多种形式的募捐活动,10年来救助困难群众25万多名。
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体
在威海,124名在儿童福利院集中收养和226名分散收养的孤儿弃婴都感受到同样的幸福。他们遇到了生命中另外的亲人——福利院的“爸爸”、“妈妈”们,使他们过上了和同龄孩子一样的幸福生活。
威海市委、市政府从社会最关注、群众最关心的孤儿福利入手,自2009年1月1日起,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孤残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孤残儿童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实行社会化发放,并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这个文件是全国范围内第一个关于统一孤儿福利保障标准并由财政部门建立自然增长机制的文件。
在孤残儿童得到帮助的同时,全市的老人们也得到了一样的关爱。威海市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三无人员和城市低保家庭老人保障工作的意见》,将城镇“三无”人员、城市低保家庭老人纳入了福利化养老保障机制,由威海市、县两级财政出资,对他们进行供养。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文件,采取奖励和补贴等扶持措施,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在社区,随着一批高标准养老机构的投入使用,威海城区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8张,高于全国文明城市养老类A级标准。
如今在威海,我们看到的是健全的保障机制,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良的管理服务,“慈善超市”、“居家养老服务站”等帮扶平台全面覆盖。无论是黄发垂髫抑或是弱势群体,无论是原住居民抑或是外来务工者,都和睦相处,绽放出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