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调研之页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5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走转改” 永无“休止符”
5月7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旭东(右二)在南水北调中线沙河渡槽工程I标项目施工现场采访。该项目部总工程师王明辉(左三)正在为记者讲解。 钟 经摄
中国纺织报记者李利军在浙江巍腾纺织品有限公司采访。 刘 璐摄

编者按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深入开展“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把发挥主报示范作用与发挥子报子刊特色结合起来,发挥各自宣传优势,形成宣传报道合力。报业集团直属报刊都开设了来自基层、来自一线的专题、专栏,集中刊发反映基层一线的报道,与主报之间形成互动。各直属报刊、网站的主要负责同志带队深入到基层联系点调查研究。青年编辑记者积极参加“走转改”活动,采写了一批新闻佳作。

记者的激情在走基层中迸发,记者的理想和信念在走基层中升华。日前,经济日报报业集团举办了以“用脚丈量 用心感受——让新闻更有生命力”为主题的征文活动,青年编辑记者在征文中书写在基层的收获和感动,表示要“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把每一次采访都当成“走转改”的机会,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激情,写百姓生活,为时代放歌。本版选编了部分青年编辑记者的征文作品,与大家分享。

一月“学徒” 一生受用

中国纺织报 李利军

接到去江苏悦达纺织集团实训的任务,是在一个周末。报社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介绍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情况,然后让我马上出发,周一开始实习。

辗转到了悦达,进了车间。车间领导把我安排在细纱车间,戴艳明成了我的老师。她是一名挡车工,首先向我演示了络筒机出现断纱和满筒时的操作方法。我就上前去试试刚学到的手艺。一看设备提示断纱了,我就先将固定筒子的架子抬高,然后在筒子上找线头。找到后,按机器上的白色按钮。可是机器却没有转起来,戴师傅看见了就说,你用力太小了,这个是要用力按的。我使劲试了试,还好机器转了起来。不一会儿,又遇上筒子满筒的情况,我就按戴师傅教的方法去换筒。可是怎么也操作不好,纱线不是掉了就是断了,弄得我手忙脚乱。戴师傅又给我演示了一遍,我才小心翼翼地完成。看着她轻盈的双手在生产线上一刻不停地挥动着,我才知道纺织工人的工作,看着简单,操作标准熟练可不是那么容易。要知道,戴师傅5秒钟完成的动作而我却要用上1分多钟。我渐渐地放平了心态,跟着她做起来。

我突然觉得,基层工作并不像我想象的,作为一名纺织工人就只是感到苦与累。我感觉到了踏实工作的充实,双手创造的价值。这可能也是工人们每天在辛劳工作中的最大收获。

后来,在车间里我又认识了成包工仓师傅和成师傅。两个人负责筒子纱的打包工作。仓师傅先按标准称筒子重量,然后将其装入写好工艺的编织袋里,最后再用钩针和股线封口。他们的工资是计件发放的,基本任务是一天90袋,多余部分每袋另外算钱。早班的工人是7点半上班,下午3点半下班。到了下班时间,为了多赚一点钱,仓师傅和成师傅都没有走。第二天我才听说,仓师傅做到下午4点半,而成师傅下午5点钟才回家。

后来,我又相继在棉纺厂的粗纱车间、清棉车间、悦达家纺、南纬服装等车间进行轮岗实习,也与越来越多的工人进行了接触。车间里机器飞转的噪音,时常会淹没厂房里的一切声响,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我是北方人,实在听不懂他们的方言,想融入他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困难。不过,这里的纺织工人纯朴实在,他们也都乐意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和我交谈。和他们相处,除了感到纺织工人的辛苦外,我也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辛勤地劳作,只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他们中或有幸福的、或有抱怨的,可是他们都懂得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也渐渐明白,爱岗敬业,热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踏实工作。只有静下心来深研业务,勤学苦练,才能把工作做好,实现自我价值。

想到刚来盐城的不踏实,想到刚进工作单位时的浮躁,我笑笑自己的年少,也感谢这次实习。也许,它带给我的,并不是挖掘到好新闻的机会,而是让我以平和的心态亲近生活,懂得该如何去成长。通过这次实训,我也坚信,只有脚踏实地,前方的路才能更宽广。

“沉下去”底气才能“足起来”

中国花卉报 范 敏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采访”,然而很多时候都是在办公室通过电话或者网络来进行,深入到生产一线的机会其实并不算太多。在报道中常被提起的植物,很多并没有真正见过。作为一个专业媒体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有时不免“底气”不足。

去年10月中下旬,我来到浙江金华,正逢报社在金华举办第九届苗木交易会。金华盛产桂花,桂花的种植户很多,通过走访,我发现这里的苗农不可小觑。

在安地镇,一个60多岁普普通通的老农民,连普通话也不太会说,可是一聊起桂花,马上神采飞扬,一打听,原来他是市场上热销的桂花品种“天香台阁”的培育者鲍志贤。30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鲍志贤背着锄头到自家花地里插苗,突然发现一株桂花苗的新梢上,长着直径2厘米的桂花。而一朵普通桂花的直径,一般只有0.8至1厘米大小。鲍志贤把这株桂花留下来重新栽培。这株桂花四季都能开花,而且新梢上开的花能达到四五厘米大,四季颜色各异,除了冬天香味较淡,其他时候香味都浓郁好闻。这就是后来市场上热销的“天香台阁”,此番采访,让我对这个桂花品种的认识格外深刻。进一步深入了解,我还发现,金华不止有鲍志贤,还有“朱砂桂”的专业种植户宋济川等人,他们都是“土专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期两天的采访,不仅让我了解到当地最真实的苗木行业情况,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深入基层,到最普通的苗木生产者当中,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客观真实的报道。

新闻工作的作风能够鲜明地体现出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信仰理念。现实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由于主观认识的局限和不足,总会产生一些新的麻烦和困难。“走转改”活动,就是要试图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去年11月份,在安徽芜湖调查当地苗木市场情况时,我对此深有体会。芜湖的苗木市场建设早在几年前就已启动,却被一些开发商人为改变用途,这给当地的苗木产业带来负面影响。要调查报道这一情况颇为不易,一度让我报道的决心有些动摇。但在内心,我坚信这是一个难得的选题,正是反映了当地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在报社总编辑的指导下,我在芜湖“蹲点”,对熟悉此事的苗木协会老会长进行了采访,并来到当地苗农家中、田间地头,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最后撰写出《芜湖的苗木市场“难产”之痛》。

参加“走转改”活动,让我在基层了解行业情况,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并将文风朝着健康、合乎现实的方向转变。

在基层的土壤“吸吮”养分

农村金融时报 张艺良

作为一名记者,真正深入到“走转改”活动中去,才逐步深刻体会到基层有那么多充满价值、深度、力量的新闻事实。

去年8月,我去浙江新昌县采访新昌农村合作银行。我在走访过程中加大了同农户、小企业主、银行一线客户经理等各个层面的人的沟通,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新昌农村合作银行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是这一个个鲜活的声音,让我的报道脱离了枯燥的理论色彩,变得清晰明了,并且由于所有的采访经过了多个角度的交叉考证,保证了报道内容的真实性。

报道刊出后,新昌农村合作银行的董事长和风险总监都表示赞赏,认为相较此前其他媒体的报道,《农村金融时报》的这组报道能够从根上说出经济资本管理的意义,说出很多他们想说但又找不到合适语言来说的话,让这家银行员工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工作,也让当地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的领导认识到了这家银行在机制、体制上所做的创新。

通过这次报道,我意识到,到了基层不代表就贴近了基层、就懂得了基层。走基层的意义在于自己挖掘,越挖掘就越有深度。

另一次令我感触颇深的走基层活动是去年11月,我到浙江金华去考察邮储银行小微贷款的实施情况。当地分支机构的员工带我们去看一家位于武义县泉溪镇山方村的养殖场。在这样的山坳里,除了养猪场就只有一条藏獒和一间破旧的农屋。邮储银行的一位女信贷员几次上门走访、考察,最终为这位农户发放了3万元的小额贷款。

一笔贷款,3万元,一年给银行带来的利息不过百元左右,但却需要专门由一个信贷员反复上门核查,所占用的人力、时间可见一斑。比起某些大业务,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贷款其实更不好做。

一次这样的采访,正因为我到了实地,走了信贷员走过的路,和农户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对农村金融的认识才能够有新的深度。在基层的土壤里“吸吮”养分,用实际行动践行“走转改”,这是对自己负责、对新闻负责的一种重要体现。

棉花地里 “接地气”

证券日报 于德良 韩 喆

去年9月底,正值棉花收获季节,我们深入山东、河北等产棉区调研,途经济南、滨州、东营、沧州、衡水、德州等地,采访了棉农,拜访了行业协会、涉棉企业,参观了略带“神秘感”的棉花交割库。

600公里的行程,让我们闻到了土地的味道,亲身体验了整个棉产业链的源头,了解了棉农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了棉农辛勤劳碌的背影。

山东、河北的很多涉棉企业每天都在关注棉花期货。面坐相谈,才知道他们对期货方面的行情如此了解,并能和现货相结合,科学地分配企业的生产力,合理地安排企业的生产周期。

在路上,我们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

“走转改”中的急行军,让我们时时处处颠簸在行进的路程中,并且和很多期货业的棉花分析师同行。这次采访,几乎在每一个地方都只住一晚,真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清晨,我们都会早早出发,时间的紧张、路途的劳顿让大家在车上不时地打盹,于是车厢里时时会响起沉沉的鼾声。在经过一个或一个半小时之后,猛然醒来,又到了下一个目的地,揉揉眼睛,下车工作。

在“走转改”的路途上,工作是忙碌的,见闻是新鲜的,气息是灵动的。脚踩在黄土地上,正如汽车的四轮平稳而快速地奔向远方,踏实,平稳。

这是我们辗转在路上和翻山越岭中度过的时光。在路上,在这时光中,我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也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作为记者应该始终牢记自己所上的第一课就是——新闻的真实性,忘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就是一个记者的失职。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在时代中行动,而不是越飘越高;必须进入生活,而不是仅仅进入电脑;必须把心贴近群众,而不是离群众越来越远。必须承认,我们的文稿有时流于表面,语言和群众有距离,并且存在着编辑记者对稿件内容的“消化不良”等诸多问题。而群众是真正的语言大师,基层的语言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

新闻无止境,行动无止境!把最鲜活的东西最客观的事实反映出来,去除浮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我们只有踩着劳动者的脚印前行,才能踏实,才能真正地接上“地气”。

活水源自基层

中国县域经济报 张 君

作为一名记者,无论专业水平怎样,其职业素养本身就要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变化着的环境。所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也就成为我们记者对自己职业最基本的要求。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收获的不仅仅是鲜活生活的记录,更为重要的还有采访切入点、思考问题角度的调整。如今走基层,听一线工人对企业现状的评价,听外来人员对当地发展的评价,听企业和政府官员的思考,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我得到的是更全面的事实,感受的是过程和结果的衔接统一。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看到或者听说招工难困扰企业发展,但如果让记者与身处其中的企业家面对面,就更能真切地体会到问题的紧迫性。这样做,让我们与采访对象距离更近了,也更容易探究新闻背后的更多细节。

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缺乏新闻线索而苦恼,不知采访什么、去哪里采访、采访谁。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没有走进基层,没有走进生活。一直在电脑前、在办公室里,就把自己的手脚和思想束缚起来了。基层真是新闻的富矿,即使是不带选题“沉”下去,只要用心,一定会在基层这座新闻富矿中发现线索,找到报道题目。

不间断的采访实践,让我的心沉了下来。脚下丈量的土地越多,心中积累的底气越足。走基层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记者所经历的每段基层经历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必将成为一笔财富。远离基层便是远离新闻,走进基层,就拥有了新闻的热情,就拥有了新闻的“活水”。

3000公里的感与悟

中国建材报社 袁 岚

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去年9月,我与同事一同驱车,经河北、进山西、走宁夏、过陕西、穿甘肃,到达新疆,共行驶了3000多公里。一路行来,我深深地感觉到,鲜活的新闻素材就在基层,很多细节,你不到基层是无法了解和理解的。

在宁夏中卫县的一个小村子,一位家里正在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老农告诉我们,“政府补贴装了太阳能设施,以后就可以用它照明、做饭、洗澡,不用再烧煤点柴了,打心眼里感谢政府!”这朴实的话语就是老百姓最真实的想法,也成为我写作鲜活的素材。

从北疆辗转到南疆,在喀什,我们来到了山东山水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援疆项目——投资20亿元建设两条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建设工地。在施工现场,我们见到一群年轻人,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说到项目,他们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说到家人,硬朗的山东大汉眼中也泛起了泪花。我们在他们临时搭建的宿舍住了两天,这样的经历使我们终生难忘。我们深深地感到,走基层只有俯下身去、沉下心来,在基层踏踏实实待下来,和大家实实在在地相处,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诉求;才能真正领悟到他们的想法,学习到他们的智慧;也才能使我们写出鲜活生动、真实感人的稿件。

离开新疆到甘肃,在平凉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我们了解到一个情况,2005年,平凉祁连山公司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2009年,创造了1.2亿元的利润。然而,好日子在2010年结束了,甘肃海螺平凉公司两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这对平凉祁连山来说,意味着水泥产能的过剩。

当时,平凉地区的水泥价格已经降到了每吨210元,对于企业来说,基本没有利润可言。当然,平凉祁连山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苦苦维持,但能否再创造亿元利润的辉煌,顺风顺水地发展下去,我们不得而知。此行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如果当初海螺水泥能根据市场需求少建一条生产线,那么,平凉地区的水泥产能或许就不会过剩,价格也不会一降再降,甚至低于成本,企业的日子也都会好过一些。

3000公里的采访,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走转改”活动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只有开始,没有结束。这段经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也必将成为我们的财富。它所带来的思考方式的转变和写作文风的改变,也将成为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