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基层·区域协调看陕西 之三
陕北:可持续发展的蜕变
□ 本报记者 陈发宝 张 毅

在陕北采访,有几个场景让人难忘:

——在陕北的沟沟峁峁,入眼的不是想象中的裸露黄土和沙漠,而是道旁挺拔的杨树和漫山的杜梨花。即便是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成片的樟子松也透着绿意,向人们展示着退耕还林还草带来的巨变。

——初到榆林府谷县,公路上绵延数里的载重卡车让人震撼,车上装载的是产自府谷的煤炭;一旁的煤炭专用运输铁路上,不断地响起车轮碰撞铁轨的摩擦声。当地人告诉记者,这就是陕北的日常景观,一个因能源而崛起的新陕北。

——在延安洛川县,到处是成片的苹果林,洁白的苹果花开得正艳。细看之下,有些果树的枝干上密密麻麻地系满红色标签,像一棵棵承载了希望的许愿树。一问才知,这是农技人员采集苹果生长信息的样本树。

一路所见所闻,让记者感到,这片曾因贫穷而让人牵挂的贫瘠之地,这片曾因孕育了新中国而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这片因发现巨量资源而快速发展也引起社会关注的经济热土,正努力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能源经济的蜕变

陕北富了!

2011年,陕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5.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强;从2007年开始,榆林经济总量稳居省内第二位;2011年,陕西省“十强县”中陕北占据6席,陕西仅有的两个全国经济“百强县”,也都出自陕北。曾经长期拖全省经济后腿的陕北,如今华丽转身成为陕西经济新的增长极。

陕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资源优势。“乌金遍地,油浪翻滚,底气十足,一‘盐’难尽。”短短16个字,形象真实地反映出陕北丰富的矿产资源。自上世纪80年代勘探发现煤油气盐等资源以来,依靠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陕北经济一路高歌猛进,飞速发展。

然而,早期无序粗放的开发利用,一度也使陕北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回忆起当年府谷县的兰炭生产小企业状况,府谷京府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栋十分感慨。同时,资源主导型经济还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单一、“大而不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陕北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度引来质疑。

如何用好地下宝库,避免重走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老路,陕北在经过发现资源初期的兴奋后,开始思考长远布局。

规划控制面积40平方公里的靖边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位于靖边沙石峁国营林场。“园区定位按照煤、油、气、盐资源综合利用、优势互补的原则,形成以能源、有机化工产品、合成材料为核心的产业链。目前已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国内乃至亚洲实现了化工产业单套装置最大、技术装备最新、产业链最长、附加值最高,实现了我国化工产业发展规模集聚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

能源化工综合利用产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马飞向记者介绍。

“十一五”期间,榆林按照“两区六园”布局,引进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先进技术,加强资源深度转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府谷县副县长王平告诉记者,“仅府谷县就规划建设了总面积58平方公里的四大工业园区、八个兰炭产业园和三个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实施集团化、产业化、规模化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现在兰炭市场低迷,如果我们的产品只有兰炭的话企业早就死掉了。”石栋快人快语。该公司以洗选精煤生产兰炭,兰炭生产电石和硅铁,焦炉煤气用于冶炼金属镁和发电;电石、硅铁的高炉尾气煅烧石灰,石灰生产电石;镁渣、焦末生产免烧砖;电力用于各个生产项目。这条循环产业链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更为企业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介绍,目前榆林地区有兰炭企业70余家,如果全部采用清洁生产方案,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约和获得经济效益15.8亿元。

除了发展循环经济将资源“吃干榨净”外,充分利用陕北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是陕北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靖边是陕西新能源在建工程最多的县之一。走进靖边光伏产业示范园区,成片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泛着灿灿银光。靖边县中小企业创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牛志强介绍,靖边属于太阳能资源二类地区,年太阳总辐射为每平方米5200兆焦以上,有较好的太阳能利用开发条件。园区于2010年5月开工建设,目前园区已有多家公司的项目并网发电。

在陕西鲁能靖边风电场,几十台风机迎风转动。电场厂长肖耀峰介绍,该工程始于2010年5月,全部投运后每年可向电网提供9000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每年可节省发电用煤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2700吨。

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成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契机。环境的改善,让陕北百姓看在眼里,喜在心中:2005年,延安、榆林两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还不足250天,而到2010年则突破300天;曾经“乌烟瘴气”的府谷县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突破70%,林草覆盖率达到19.8%。

做好农业富民文章

农业是陕北的传统产业。如何让能源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摆脱“富财政穷百姓”的窘境,是陕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陕北逐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单一的发展能源重化工业到强调农业基础地位、生态建设、能源化工等综合发展。依靠雄厚的财力,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在有条件的县域实施“一县一业”,推动整个陕北经济结构优化、促进非资源地区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增收致富。

在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内,不高的桃树上已经挂满了红艳艳的毛桃。“我选的是矮化新品种,一年就能挂果,而且比普通毛桃提前20天上市。像这样的毛桃,在超市里一斤能卖20元。”种植户张成兴向记者介绍说。

延安的经济格局有明显的南北界限。北部地区能源资源蕴藏丰富,南部地区则适宜发展农业。近年来,延安大力发展果业,洛川、富县的苹果,黄龙的核桃等,都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洛川,不抓苹果、不懂苹果、不卖苹果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洛川县县长彭安季如此表达当地对苹果产业的重视。

洛川是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全县苹果总面积50万亩,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以一个苹果产业支撑起一个县的经济发展,全国并不多见。

为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洛川设立了全国唯一的苹果局,并以苹果为中心组建了苹果生产技术开发办、苹果营销流通办、苹果市场建设和环境整治办、果树研究所等一系列配套机构;全县365个村基本每村配备一名技术员;建成了中国洛川苹果信息中心,实现了集多种信息收集、发布及网络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2011年,洛川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760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95%以上。现代苹果产业已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但苹果“一业独大”的现状也让彭安季不无忧虑:洛川耕地面积64万亩,苹果种植面积已有50万亩,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未来可挖掘的潜力并不多,“从生产环节讲,必须立足于苹果的提质增效;从产业环节讲,必须做长苹果产业链,争取更大的市场话语权。”

继续做强、深耕苹果产业无疑是首要任务,从苹果“一业独大”向“一业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化同样迈出了有力的步伐。从2008年,洛川启动百万生猪大县建设,发展“果、畜、沼、草、水”五配套生态果园,希望走出一条“以果带畜、以畜促果、果畜结合、循环发展”的路子。在产业配套上,洛川引进苹果深加工企业,建设现代化气调(冷)库,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的选果厂、果袋厂、果网厂。2011年,农业部确定在洛川建设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规划建设10大功能区,概算投资58亿元,目标是把这个市场打造成为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带动陕西乃至全国苹果产业发展。

无论是构建“吃干榨尽”的循环模式、优化能源结构的积极探索,还是从“一业独大”到“一业引领”的现代化农业的主动转化,在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陕北大地上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蜕变,也将在新课题与新思路的碰撞中继续积累经验、呈现特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