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正当时
探访综合改革试验区
“十一五”期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GDP年均增速22.5%。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全年生产总值完成6206.9亿元,增长24.5%;专利申请量11855件,同比增长91.5%;在新区注册的股权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超过1800家,协议(认缴)募集资金额超过3000亿元;2011年,天津滨海新区完成了我国首笔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汇出资金约6.3亿元人民币。各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59笔,结算金额288.43亿元人民币。这组数字显示了天津滨海新区跨越式的发展。
行政审批效率高
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三个行政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滨海新区成为全国同类区域部门机构最少、人员编制最少的地区之一。为了实现“新区的事在新区办”,市级行政机构先后两批向新区下放市级行政审批权限和职能事权事项175项。“一级政府、分类服务”成为滨海新区具有标签特点的行政审批服务模式。通过合并审批服务事项、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效率,新区行政机构为企业和基层群众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利用全市统一的行政审批与效能监察电子网络系统,天津实行集中审批、现场审批、联合审批和网上申报办理新办法。市级审批事项由1033项减少到495项,立等可取事项达到155项,网上申报事项达到231项,平均承诺办结时限压缩到6.9天,实际办结只用4.6天,现场审批率达到96.5%,综合审批效率提高80%。
区域经济增活力
按照国家批准的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专项方案,新区加快推进40项重点工作。2006年,新区设立了中国第一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200亿元。2009年,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的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目前,天津股权投资基金及管理机构超过了2400家,基金企业认缴额和管理机构注册资本金超过4600亿元,成为全国股权基金相对集中的城市。同时,融资租赁业集聚效应开始显现。截至2011年,天津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超过2200亿元。全市融资租赁法人机构达到56家,累计完成176架飞机和301艘船舶租赁业务。同时,新区建立完善了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合作会商制度,加强了与中科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的合作共建,21家国家大院大所、50多家央企的100个大项目落户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863计划首个产业化伙伴城区试点。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50个在天津落户,聚集了100多家外资研发机构。
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三区”联动发展成效显著,很多农民成为拥有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的“四金”农民。新区在“三区”联动基础上,深入实施集体经济改股份制经济、农业户口改非农户口、村委会改居委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三改一化”改革,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全市首批“三改一化”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今年将在全市100多个村推广开展。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滨海新区于2009年、2010年先后启动“十大战役”和“十大改革”。
“十大战役”是指在统筹布局区域开发、分类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过程中,解决了区域开发开放和发展的体制保障、政策创新、动力机制等问题,创新了开发建设模式、资本运作方式和利益分配形式,强化了新区发展的结构性短板,聚集了一批高水平大项目好项目,推动新区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以24.5%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长。
而“十大改革”指在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金融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深化科技体制、土地管理体制和城乡一体化、行政审批制度、国有企业改革、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化、法制化改革,加大管理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探索创新机制,加快落实国家支持政策。
在“十大战役”、“十大改革”的协同推动下,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积累发展优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06.9亿元,6年时间翻了近两番。产业发展呈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特点,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8大优势产业占工业总产值90%以上。服务业加快发展,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走在全国前列。社会事业不断壮大,社会管理“泰达模式”等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