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整治村社道路30多公里,改建了小学和村卫生室,安装了7台变压器,解决了1000多人的饮水困难……”说起县委统战部“挂包帮”工作组给村里办的实事,四川省通江县永安镇郑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郑州如数家珍。
郑家营村的变化得益于四川省两年前在省、市、县3级党政机关开展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简称“挂包帮”)活动。两年多来,这项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汶川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得群众欢迎。
作为一个西部大省,四川农村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高原藏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这些集中连片特殊地区的交通、饮水、上学、就医、住房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困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基于对这一省情的清醒认识,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地震重灾区开展“挂包帮”活动,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展攻坚,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步伐。
在“挂包帮”活动中,四川各级党组织及党员干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内容,制定3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计划,帮助基层单位推进扶贫开发和灾后重建。两年多来,四川省、市、县三级联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与农民群众一起共谋发展大计,呈现出干部群众紧密相融的生动局面。
燕子寺村是西充县最偏远的贫困村。“挂包帮”活动中,在工作队和群众共同努力下,投资3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与212国道的连接线以及村内道路,年久失修的提灌站和病险渠系得以修复。交通和水利设施的改善,使村里特色产业迅速崛起,全村发展薄壳核桃100多亩、种植优质粮油300多亩、优质果蔬200多亩。起初,老百姓对“挂包帮”活动不以为然,以为就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但两年多来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民赞不绝口。
在四川各地,“挂包帮”工作组以产业发展为根本,立足帮扶村资源优势和自身条件,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帮扶村确定产业定位,并通过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村企共建,企业帮扶”等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家旅游业等,增强了帮扶村的造血功能,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省接受帮扶的乡村,农民人均增收637元。
苍溪县歧坪镇骑龙村有养猪的传统,四川省畜牧局与骑龙村结成帮扶“对子”后,双方各自发挥优势,村民在生猪养殖方面实现大突破。全村已形成一个生猪养殖集中点,30多个散养户,100多个自养户,去年全村出栏生猪达到1.3万多头。说起畜牧局的支持,村民郑文明笑着说:“多亏畜牧局为我们改建猪舍,还送我们猪苗,教我们种植牧草。”去年,郑文明家出栏生猪100多头,净挣七八万元。
据四川省“挂包帮”办公室介绍,2011年以来,通过“挂包帮”活动,共解决了204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改建村级公路1.9万公里、便民路2.5万公里,新建居民点1104个,新建和改建农房37万间,通过新建、改建和维修等措施,1793所农村学校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