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种公司创新育良种
□ 本报记者 黄 鑫

日前,全球第一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由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等联合研制成功。据悉,该芯片能显著提升水稻育种效率,原来一个品种平均8到10年的育种周期,现在只要3到5年就可完成,缩短了近一倍时间。

中化集团总裁助理、中种公司总经理张学工表示,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仅是中种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之一,要高效、批量选育出优良品种,还必须以一个完整的商业化育种体系作为支撑。近几年来,中种公司打通全程技术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育种资源集约化、育种流程工厂化、育种数量规模化、成果激励市场化,逐渐成为保障我国供种稳定的核心企业。

科技投入增强保障能力

种业安全关乎农业安全。近几年,国际种子企业普遍进入我国,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国际化经营平台对国内种子企业形成明显竞争优势,种业安全不容小觑。“我们与跨国种业巨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研发环节。”张学工告诉记者。据测算,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52%,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我国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为43%,而发达国家在60%以上。

在张学工看来,外国种子企业也给中国种业带来了工业化、全产业链的经营理念、商业化育种体系,对丰富我国品种资源、优化品种结构、引进先进育种技术和营销理念等具有积极作用。

采访中种公司的过程中,中种公司总经理张学工多次强调要加快培育全产业链竞争能力。而在记者看来,中种公司正在打造一条技术链。这条技术链覆盖上、中、下游三个阶段,上游是发现基因、克隆基因,中游是导入基因、良种培育,下游则是深入田间地头的农业技术服务。

这条技术链从上到下是通畅的,优秀的科研成果可以最终在土地上结果,而反过来从下到上的畅通,通过下游了解粮种实际种植情况,也为上游和中游改进种质提供了第一手技术信息。作为企业,业务上突出重点、坚持专业化、精细化更有效率。科技型企业如何能够突破自身有限的研发条件,有效利用社会上丰富的科研资源,中种公司的技术链可以说是成功的范例,也为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把保障产业安全、履行社会责任的口号落实为具体的行为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我们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育种运作模式,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张学工说。

据介绍,近几年科技支出占中种公司销售收入的比重提高很快。2011年当年达到1.18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超过10%。去年还立项投资50.6亿元开工建设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

此外,中种公司正在建设长江上游、长江中下游、华南水稻育种基地,玉米和水稻研发试验站已经覆盖两大作物的主产区。

中种公司副总经理董国兴表示,公司的研发平台获得了农业部专业性重点实验室资质,是惟一一家同时参与玉米和水稻育种两个学科群建设的企业。

人才战略支撑种业创新

“打造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是公司大力推动科研创新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董国兴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中种公司已经形成了158名专业化技术人员组成的研发团队。”

人才的积聚得益于中种公司搭建一流平台、吸引一流人才的发展策略,也为中种公司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实力。据介绍,中种公司高层次人才队伍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既有一批具备全球种业丰富经验的高端人才,还有多名专家组成的种业专家顾问委员会,提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支持。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力量,中种公司联合我国51家一流院校、有关企业和协会,发起组建了“农作物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了育种研发上、中、下游的有机结合。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加强与育种科研单位的战略合作,与国家玉米改良中心、江西省农科院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按照市场化机制支持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专项研发,促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加强产学研结合是中种公司推动种业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支撑。”张学工说。

细致服务力担社会责任

“中种公司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根本责任。”张学工强调。据统计,中种公司目前已累计审定自主研发的玉米品种28个,水稻品种31个。其中2011年有5个水稻品种、2个玉米品种和3个小麦品种入选了农业部2012年农业主导品种,3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

为了使优质的种子资源为农民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中种公司在推动育种环节科技创新的同时,坚持稳定生产、严把种子质量关,加大农技服务推广力度,把农业技术带到农民身边。”中种公司副总经理田冰川表示,公司通过全国22家省级营销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品种试验示范和相关农技服务等活动,弥补了广大农村地区技术能力上的不足。

据介绍,近3年,中种公司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亿亩,年救灾备荒种子储备量达200万公斤,有效保障了种业安全。“我们的目标是‘中国第一、世界一流’,到‘十二五’末从经营规模和综合实力两方面进入全球种业前十名,在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国家战略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谈及企业发展目标时,张学工满怀信心地向记者描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