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旅游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让门票“煞”风景
本报记者 李盛丹歌

全国有一半的5A级景区淡季门票超过100元,在旺季超过200元的占15%,越来越多的“百元景区”让普通游客望而却步。景区创收应该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不能仅靠门票维持各种费用。

伴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不少国内旅游景区进行了新一轮的票价调整。“五一”假期中,越来越多的“百元景区”引起了游客和专家的关注。

景区进入“百元时代”

“几十元的价格我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涨到200多元的话,我们可能就会考虑另作选择了。”“我临时想去一个公园转转,一看门票要40元,无法接受小时候只要5毛、1块的地儿现在这么贵,只得放弃。”——各地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涨,不少游客在网上发帖表示门票价格太贵,承受不了。例如,全国有一半的5A级景区淡季门票超过100元,在旺季超过200元的占15%,越来越多的“百元景区”让普通游客望而却步。调查显示,门票消费已成为旅游支出最主要的一部分,占总消费的21.92%,交通花费占到20.92%。

近日,记者联系了某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从4月1日起,该景区门票由100元升至160元,但会根据不同情况有所折扣。对于涨价原因,工作人员解释为景区内新景点开发、遗产保护都需要资金投入。

国内大量的景区依托于自然遗存、文化遗存、历史遗存,例如黄山、峨眉山、九寨沟、故宫、天坛、长城,这类景点“独一无二”。在过去两轮调价周期中,世界遗产类景区门票的价格整体上调了65.42%。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研究表明,随着各种成本的增加,景区内普通的接待和服务成本也会随之增长。目前,门票收入是景区运转的主要来源,景区经营成本的增长自然就分摊到游客身上,体现在门票上。

走出“门票经济”怪圈

我国现在处于大众旅游的初级阶段,公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据统计,去年全国有26.4亿的旅游人次,出境旅游人次达7025万,平均每人每次旅游消费仅在90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吃、住、行、购、娱等所有旅游消费。

越来越多老百姓出游,景点是必须要去的,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景区发展只能作为地方旅游发展的一部分。数据证明,一个有吃、有喝、有购物、有美景的整体环境拉动的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一个景区的门票收入。杭州西湖、南京中山陵和玄武湖免收门票的做法成为地方经济综合和发展值得学习的案例。浙江省相关部门做过统计,通过免门票的收入损失只相当于景区综合性收入的三分之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免收门票的模式宜于在全国都市型景区内进行推广,但是对于远离都市的自然、历史类景区,例如丽江、张家界、青海湖等,收取门票是合理的,但不能依赖‘门票经济’。如今,游客旅游的自主性越来越强,根据去年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统计,只有5%的游客是参加旅行社进行观光旅游的,如果某些景区门票价格过高,很多游客就会放弃”。

客观地说,目前存在的“门票经济”现象,是一段时间内我国大众旅游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是需要调整的一个阶段性的现象。因此,走出“门票经济”怪圈,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参与引导,通过多途径多方式为景区增值,使国民旅游模式逐渐成熟。像国外很多景区都不收门票,或者只收价格很低廉的门票,除了部分来自政府补贴外,另外一些私人景区的管理运作模式,很值得国内景区学习。

重视游客满意度

有专家认为,从定价机制看,大多数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想要降低景区门票价格,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地方政府应该把游客的满意度放在首位。一定要认识到,发展旅游是一种综合效应,与旅游带来的吃、住、行、购、娱等产业收入相比,门票收入只能说是小头,景区创收应该通过拉长产业链实现,不能仅靠门票维持各种费用。也可以对景区实行分层管理,在放开部分景点经营的同时,补贴部分等级较高的公共资源型景区,从而使人们的基本旅游权益得到保障。

另外,严格听证会制度,旅行社、外地游客作为旅游的直接参与者也应该参与其中。提高游客对景区各种服务的满意度,从而实现旅游经济发展的综合化、长效化、可持续化。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