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5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覆膜抗旱 铺出绿色丰收田
本报记者 李琛奇

“种子播种完已经整整一周了,这一两天就能出苗。”钱运财摘下口罩,松了松背上喷雾器的背带,坐在地边上跟记者说:“铺膜后墒情好得很,你看下面的杂草都长得这么好,趁玉米还没出苗,喷点除草剂,要不会影响玉米将来的生长。”钱运财在靠地边的一行地膜上掏了个洞,揪出一把绿油油的杂草来。

钱运财是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七山乡庞沟村村民,七山乡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只有200多毫米,降雨的50%还集中在第三季度。由于缺水,虽然已是4月下旬,但庞沟村周边的山上依然一片枯黄,与地膜下一窝一窝浓绿的杂草形成鲜明对比。记者除了看到粘在塑料地膜下那一层水珠,在山沟里看不到一丝水分。

近年来,甘肃省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像七山乡这样的干旱山区带来福音,也为实现全省今年粮食增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4月上旬,甘肃完成春季顶凌覆膜643.1万亩,加上去年秋季覆膜372.19万亩,已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15.29万亩。

七山乡是兰州市重点干旱贫困乡镇之一。“前些年,我们这里不少人还在吃政府的供应粮呢。”钱运财回忆说,七山乡常年干旱,正常年景山坡地上种小麦和马铃薯等农作物,到年底连口粮都收不回来,遇上大旱的时候,就基本上绝收了。“2007年的时候,农业部门开始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刚开始我种10亩地试了一下,没想到这种技术抗旱效果特别好,到了年底,一般地块的亩产能达到800多斤,好的地块每亩地能收到1000多斤。最近几年,我每年都种30多亩玉米。我们种玉米,政府有补贴,每亩地只掏30块钱,地膜、种子都有了。”

那么,钱运财每亩地的30块钱都花到什么地方了?七山乡党委书记马鹤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地要铺6公斤膜,价值在70元左右,其中省、市、县三级补贴和农户自筹各占1.5公斤,农户每亩地的地膜费用在17块钱左右。为了维护农户权益,保证种子质量,我们实行统一采购,每亩地需要21块钱。七山乡春天干旱,但是夏秋季节容易发生暴雨、山洪灾害,所以还给每亩玉米买了3块钱的保险。”马鹤林一笔一笔地算着说,“这样下来每亩地至少要投入40块钱,还有10块钱的差额是我们通过联系帮扶单位筹集到的。实际上,农户在每亩地至少需要投入94块钱的情况下,自己只需掏30块钱。”

马鹤林告诉记者,七山乡总耕地面积6.72万亩,使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耕地已达5万亩。“推广种植面积上去了,农户也就增产增收了,但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马鹤林说,“一个就是怎么延伸农业产业链,利用玉米秸秆发展养殖业;另一个就是废旧地膜回收的问题。”

作为一个山区乡镇,七山乡一直有养羊的传统。由于天气干旱饲草缺乏,七山乡的羊存栏量一度由2004年的4万只锐减到2005年的2万只。随着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的不断推广,玉米秸秆为养羊提供了充足饲草,现在七山乡的羊存栏量达到了6万只。马鹤林说:“未来几年,我们将鼓励扶持农户修建青贮池,把玉米秸秆更加高效地利用起来,发展壮大牛羊养殖产业。”

如何解决废旧地膜回收问题?马鹤林心里已有了答案。“乡里已有企业在进行废旧地膜回收加工,但是由于收购价低,收集废膜又比较麻烦,农民缺乏主动性。如果能够对回收加工废旧地膜进行补贴,提高收购价,就可以大大地推动废旧地膜的回收再利用。”马鹤林说,“我粗略算了一下,七山乡每年产生300吨左右的废旧地膜,有20多万元的补贴就够了。这样,不但能让废旧地膜实现再利用,也保护了环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