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万农民工涌向17.98万平方公里的广东,其中大部分暂时居住在面积只有1.1万平方公里的珠江三角洲。每年春运时广州火车站的人海,就是千万人口大迁移的生动写照。而广东多年来社会秩序相当稳定,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不过,广东的决策者们很清醒:这庞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外来务工大军,给广东的社会运行和治理带来严峻的难题。关键是如何减少他们的流动性。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大多从事相对低端的职业,用汗水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没有得到社会充分认同,没有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与当地户籍人口形成了不同的“两元”社区。
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努力探索着使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社会、使农民工逐渐走向市民化的途径。
积分制带来改变命运的希望
“昨天下午,我已经把落户需要的所有材料递交了公安局。10个工作日内,我们全家就将拿到新的户籍卡。”老家河南的张潮来东莞已经22个年头了,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员、管理员、产品开发员;经过10多年的积累,他创业开办了一家印刷制品厂。“工厂现有40多个员工,年销售额达900万元左右。”3月底张潮终于办完所有手续,即将成为拥有本地户籍的“新莞人”。新莞人,是东莞为消除歧视、对外来农民工的“官方”称谓。
幸福的张潮是近30万已经落户广东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统计显示,1980年广东流动人口不到50万人,2010年达到3667万人,30年间增加了70倍。这其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农民工总数的六成以上。同其父辈们“钟摆式”迁移的理念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和乡村的依赖急剧减少,他们渴望在城市圆梦,期待用激情和汗水“兑换”入城的“许可”。
2009年,中山市先后出台《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暂行规定》、《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实施细则》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计分标准》等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管理制度,以妥善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户籍及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问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多地试点的基础上,广东于2010年在全省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以积分的形式破解城乡二元户籍改革难题。去年,省政府委托人社厅牵头组织开展积分制入户政策调整专项调研,充分听取专家和农民工代表建议,并征求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意见,省人社厅、发改委、公安厅等12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和融入城镇的意见》,将政策适用范围扩大至所有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降低入户门槛,鼓励引导技能型异地务工人员入户和融入城镇。
据省社厅的数据,到去年底,全省已有29.4万名外来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制顺利入户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制享受义务教育人数超过300万名。因为外来务工人员渴望落户当地以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但更为牵挂的是子女能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全覆盖”与“归属感”
3月29日晚,来自广西的小韦放工后,在路边的大排档跟几个同乡在吃饭。“我刚来广东不到2年,在一家电子厂打工。听说过积分入户,但标准太高了,暂时还不可能达到。”
虽然落户遥遥无期,但小韦也切实地感受到城市对他们越来越包容。前几天小韦感冒了,到租住地的社区卫生院看病。“不光给我看了病,而且由于在厂里参加了医疗保险,有些药费还直接给报销了。”小韦对这样的待遇很满足,“医生的态度非常好,本来还担心自己是外地人,他们会歧视我呢。没想到,他们对我跟对本地人没有什么区别。”
农民工融入城镇是一项系统工程,落户入籍是他们融入城镇的重要标志。考虑到城市的承载能力,让所有农民工在短期内都入籍城市不切实际,破解户籍对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桎梏,让无本地户籍的农民工共享城市“福利”,并考虑语言、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的差异,以各种途径来融合外来人口与本地人之间的关系,成为广东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农民工离城市生活很远。中山市的积分管理制度对参加志愿服务、献血等制定了加分政策,现在很多企业都成立了农民工志愿服务队,让农民工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与城市社会的交流沟通,增进农民工对城市的文化认同,实现“心理进城”。在中山市,有专门针对农民工的基层公务员招考,2010年以来,全市共选拔23名优秀外来工人成为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对于普通农民工,更注重通过培训提升其职业技能,这两年先后培训了100多万人次。
一般情况下,农民工即使住在社区,也很少参与到社区自治中去。中山市邀请农民工代表列席市委全会,感受市委决策过程,以此增进社会共识,强化“一家人”理念。去年上半年的村(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共有1757名非中山户籍的外来人员参与选举,显示出外来工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东莞市白马社区户籍人口不到4000人,无户籍的新莞人却有8000多人。“社区服务中心所有的设施同样对新莞人开放,没有任何限制。”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里,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代缴税费、法律援助、就业中介、图书借阅等综合性服务。”
为了让新莞人更好地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目前东莞市各镇街、村(社区)共成立了32个新莞人服务管理中心和621个服务站。“接下来我们还将探索推动新莞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1+N模式’,联合各职能部门更好地解决新莞人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增强新莞人对东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东莞市新莞人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王国雄透露。
实际上,广东各地都已经像中山、东莞这样,为农民工平等地提供基本公众服务。在全省层面,广东也将出台新的举措,分区域、分步骤、分类别制订完善与积分制相衔接的异地务工人员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把户籍对基本公共服务构成的限制降至最低,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加速融入城市。使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以消解“半城市化”问题,会大大地激发消费需求,为经济可持续的增长提供巨大的动力和基础。而且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不断壮大,他们的再社会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关系调适和社会结构构建的过程。这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