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州”卅载展新颜 后发赶超谋跨越
——写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3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吴秉泽
打糍粑在贵州黔西南州是节日里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

4月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花团锦簇,绿意盎然。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盛产黄金、素有“中国金州”的美誉,正在迎来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时刻。30岁正是风华正茂、砥砺奋进的岁月;30岁也是开拓奋进、成就梦想的时光。

路桥飞架成大道

为尽快地打开山门、拆除屏障,黔西南州历届州委、州政府都将交通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4月26日晚,兴义市的街心花园灯火辉煌,来此散步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61岁的李谨田老人,做梦都没想到30年前的兴义市老场坝,会变得今天这般繁华现代。

李谨田告诉记者,30年前地处兴义闹市中心的场坝,晴天一阵灰,雨天一地泥。以场坝为中心,四散出去的小道弯曲,四周的楼房低矮破旧,不远处便是田野。

如今的兴义市,城区面积达到73.4平方公里,比建州之初拓展4倍多,城市化率达到43%,城区人口增加到33万,一座黔滇桂三省区接合部的100万人现代化中心城市初显雏形。

在大城市不断壮大的同时,小城镇也迅速崛起。“九五”以来,黔西南州通过城镇化战略,先后建设了一批能源城镇、旅游城镇以及特色城镇。

到“十一五”末期,黔西南州的城区面积扩大到204.34平方公里,年均增长4.35%;城镇人口增加到90余万。去年,该州的城镇化率达到30%,比1981年提升22.8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源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受制于江河与山岭阻隔,黔西南人吃够了交通不便的苦。从州府所在地兴义到省会贵阳,360公里路班车要走两天;越过南盘江就能到广西,却因江上无桥,只能在仅有的两个渡口排起长队。

到1982年建州时,黔西南境内仅有公路3159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8.8公里,且等级低、通行能力弱。农村公路更是无从谈起,只能靠人背马驮。

为尽快地打开山门、拆除屏障,黔西南州历届州委、州政府都将交通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1997年,南昆铁路全线铺通,结束了黔西南州无铁路的历史;1998年,实现乡乡通公路;2003年,实现县县通油路;2004年,兴义机场竣工;2008年11月,沪昆高速公路黔西南段全线贯通,结束了黔西南州无高速公路的历史。

到去年底,黔西南州通车公路里程达1342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83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交通建设盘活了黔西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工业迅猛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81年到2011年的30年间,黔西南州的工业增加值增长110.7倍,年均增长17%。目前,该州基本形成了以煤、金、电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也大幅增多,去年,黔西南州共接待游客7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69亿元。

民族和谐共发展

建州30年来,黔西南州324万各族儿女共同生产劳作,互助互爱,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去年12月,兴仁县鹧鸪园村的不少苗族村民,纷纷将刚落成新居命名为“感恩居”。

“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鹧鸪园村布依族同胞的深厚情谊。”村民杨正荣告诉记者。

2009年,兴仁县捆绑使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异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把原保驹村的苗族村民整体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鹧鸪园村。鹧鸪园村的布依族同胞不仅主动拿出一部分土地给苗族乡亲,还把在外务工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给苗族村民耕种。

这只是黔西南州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1982年,黔西南州刚刚成立,就决定将每年5月定为“民族团结月”,通过举办民族节日和举行民族知识竞赛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对干部群众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该州还把民族理论列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1984年以来,该州先后6次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371个、先进个人598名。

建州以来,黔西南州始终将解决少数民族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居住难”、“行路难”等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先后实施了“农村饮水”、“农村危房改造”、“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一系列改善民族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工程,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7年底以来,黔西南州共完成保障房投资6.03亿元,建成廉租住房4781套;2011年,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参保人数达193.82万,并在贵州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城乡居民保费缴费标准、政府补助、养老金待遇和经办管理“四个统一”;2011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15449人;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390笔,贷款金额1.2亿元,带动5124人就业;发放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贷款1.08亿元,扶持1550余妇女创业,带动了上万人创业就业。

建州30年来,黔西南州324万各族儿女共同生产劳作,互助互爱,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在全州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去年,黔西南州实现区域生产总值375.32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81.55亿元,分别是1981年的26.7倍、480.1倍,其他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创新推动新跨越

以创新求突破。为适应新的发展,黔西南州对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为发展“减负”,给观念“松绑”

步入而立之年的黔西南州,如今正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大道上阔步走向新时代。

今后5年,黔西南州将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州、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争取项目投资、扩张经济总量;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协调发展。

在发展目标上,黔西南州提出力争到2016年,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的基础上实现“七个倍增”。

以创新求突破,推动新跨越。为适应新的发展,黔西南州对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为发展“减负”,给观念“松绑”。

近年来,黔西南州对74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集中清理,取消了227项。同时对1998年至2008年期间,州、县、乡三级颁布的2099份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制度层面的创新,为发展放开了手脚,减少了束缚。

发展理念也要创新。黔西南州还以工业理念来抓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先后组织编制24个特色农业产业专项规划,建成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409.25万亩。

通过建立、完善考核督察机制,黔西南州将各项重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内容,形成压力层层传递,营造了“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氛围。

新征途上,黔西南州干部群众将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