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蒙古:5万干部下基层扶贫解困
本报记者 陈 力

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启动以来,旗县(市、区)与盟市、自治区3级联动,组织近5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扶贫解困,“工作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佳说:“从人口数量上看,目前全区仍有1100万人生活在农村牧区,如果这部分农牧民的增收致富问题解决不好,我们的富民强区战略就难以实现。从人均收入来看,虽然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20.1%,创10年来最高增速,但总量只相当于城镇居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特别是还有266.6万农牧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公共服务上看,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样的形势,更加需要我们真正重视农村牧区,真情关爱农村牧区,真心扶持农村牧区。”

事实上,内蒙古自治区一些地区和单位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结对共建活动,与这次干部下基层工作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通辽市从2011年组织开展了为期3年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扶贫增收活动,一年来已争取项目730个,争取资金过亿元。为把自治区和通辽市两级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今年他们共安排2000名干部深入164个贫困嘎查村,包扶20000户、8万贫困人口。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组织105个厅局单位定点帮扶兴安盟,19个单位对呼伦贝尔市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旗实施区域帮扶。最近,内蒙古自治区直属机关工委要求在全区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转作风”活动中,创新帮扶共建方式,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牧民收入上下功夫、见实效。

春耕时节,包头市农牧业局和公务员局组织各类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广大农牧民开展现场技术指导,举办马铃薯种植、奶牛肉羊养殖等主导产业专题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到主产区、养殖场和专业户,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提供科技支撑。针对农村牧区基本卫生医疗体系建设薄弱的问题,市卫生局选派百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苏木乡镇卫生院,开展“三个一”活动,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技术骨干,支援一台实用设备,推广一项实用技术,全面提高苏木乡镇卫生院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组织企业参与社会扶贫是全区干部下基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治区农牧办指导协调经信委、工商联、国资委等单位,春节之后就着手对锡盟、部分大青山革命老区和通辽开展帮扶项目对接。自治区工商联建立了全国、自治区、通辽市三级工商联联动帮扶体系,通过这个工作机制,将在5年内组织500家区内外企业参与通辽的扶贫工作;自治区经信委在组织项目带动锡盟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求部分重点企业与96个特殊困难的嘎查村结成“一对一”共建帮扶对子。截至目前,三部门已组织177家企业与被帮扶旗县达成意向协议,协议金额达180亿元,计划招工15000多人。同时,11家企业表达了捐赠意向,其中2家企业已捐赠资金13万元。

从3月初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近70名干部深入12个盟市43个旗县(市、区),走访了26个苏木乡镇、43个嘎查村、60个街道社区、18家企业,慰问困难党员和群众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鹏新带队到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的12个旗县(市、区),考察了经济社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