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趋势看,未来五到十年是电动汽车大发展的关键时期。电动汽车的普及将对中国能源安全产生深远影响,把握不住这一历史机遇,中国汽车产业将错失未来。小型电动汽车是技术可支撑、政府贴得起、百姓买得起、市场需求大的现实选择,中国在市场、技术、产业基础等方面拥有巨大优势,是汽车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期。
首先,我国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具有令人羡慕的市场优势。新技术萌芽的初期,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保护技术的多样性非常重要,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将有助于技术多样性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但随着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日益显著以及乡镇居民收入的提高,三四线城镇和农村市场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据估计,未来汽车需求占2/3的市场在乡下或城乡接合部,预计对低速电动汽车将有9000万辆的需求。这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市场优势。
市场要疏而不是堵。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中提出对小型、短途电动车允许其试点和发展,并谨慎地提出要在未来5年中建设2-3个小型车发展的试点城市。小型电动汽车不仅没有政策支持,反而频频遭受打压,面对过慢的内需启动,企业“无奈”选择出海,采取“曲线救国”。
我们不能一边喊着“扩大内需”,一边又压制内需。不要忘记汽车工业之所以发迹于美国,其地域广阔所产生的巨大内需市场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市场是我国企业当下最为急需的。
其次,我们正面临着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燃油车技术发展已经有百年历史,发达国家在技术上有无法超越的优势。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是中国汽车业实现追赶和超越的百年一遇的历史性机遇。新的路径可以绕过我们在燃油车上一直处于落后地位的技术劣势,但是并不能规避我们所有的短处,比如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研发和产业化基础的薄弱。随着电动汽车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发展,未来汽车产业很可能将更加紧密地与IT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融合发展。继续压制市场需求,必将给这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造成阻碍。
第三,我们有较强的技术基础。我国从“八五”、“九五”期间就开始布局电动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国外技术差距不大。经过多年的研发投入,已经拥有一批良好技术基础的锂电池、电机、电驱动的厂商。只要放开市场,就会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庞大的电动两轮车、三轮车产业一方面为电池的改进和回收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来自消费升级的巨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厂商由于距离消费者更近,往往有着更为敏感的市场嗅觉。
另外,发展电动汽车也符合时代和民生的要求。民生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的首要议题。随着经济发展带来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问题的日益凸现,人们不禁要问“创新究竟为了谁?”小型电动汽车是两轮车、三轮车的升级车,在现阶段是传统燃油车的补充。小型电动汽车不仅能遮风挡雨,而且更安全便捷,能够极大地改善民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作者为国家自然基金委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