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港”畔水潺潺
本报记者 魏劲松 通讯员 李小勇

4月14日早上6点左右,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人民港”畔的农田里,辛勤劳作的村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往年每到春耕,蔡山镇王太民村村民杨老稳最担心的就是水的问题。但是今年,望着地里成片金黄的油菜花与刚插下的秧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人民港,始建于1971年,全长19公里,底宽20米,面宽25米,呈梯形状分布,横贯全镇腹地,上联武穴,下通孔垄和龙感湖,沿线途经19个村,受益农田面积达6.2万亩,受益群众达8万余人,是蔡山惟一一条“出水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港内长年淤泥与杂草横生,港内直径剩下一米不到,基本失去了储水与农业灌溉的功能。

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启动之后,在黄梅县政协“三万工作队”的帮助下,蔡山镇广大干部群众历时2个多月,对“人民港”实行了全面清淤。现如今,新挖宽翻新的“人民港”直径有近10米,渠内水流潺潺。

沿港走去,记者看到每隔两公里左右便有一座通往各个自然村沟渠的原始汽配机闸板,内涝时节关闸储水,干旱时分开闸放水,只需开动闸门,问题便迎刃而解,沿岸的村民可以免受旱涝之苦了。

蔡山镇党委书记於春明告诉记者,以农业立镇的蔡山,沟渠的畅通、水质的优劣,是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关键。“现在,渠挖通了,我们一定要管护好,下一步,我们准备在水港两岸种上树,通过林水结合,在护堤的同时发展林业,助农增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