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多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近年来,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双城、五常乃至全省农业机械化迅猛发展、现代农业快速推进。以机械化为例,双城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已达90%,全省为87.7%。而农村生产方式仍是以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体,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即使在双城、五常这样农村人均耕地5到6亩的地方,户均耕地也不过20多亩。更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土地经营制度严重制约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调查组访问的农机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反映最多的就是土地集中连片难的问题。集中连片、扩大规模,只要一两家农户不同意就干不成,这种情况在双城、五常十分普遍。不少基层干部已经深刻认识到,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需要,不改变这种生产关系,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也将缺乏后续保障。
二是重大增产技术实施缺乏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在现有水平上要取得新突破,根本出路在科技、在重大增产技术的实施。双城、五常不少基层干部和农技人员反映,现在重大增产技术并不是没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生物防治等技术增产效果都非常明显,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难以全面推开。以深松整地为例,技术并不复杂,每亩增产100斤至150斤很容易。可是,深松整地需要大马力机械和较多燃油投入。一些农户反映,用大型农机深松整地起垄每亩成本70元至80元,比不深松多30元左右。尽管增产效果明显,但多数农户也不愿意出这个钱。为了推行这项技术,省市财政共补贴5元/亩,由于标准偏低,农户积极性不高。玉米大垄地膜覆盖通透栽培技术也一样。据测算,这项技术可增产300斤/亩至400斤/亩,但成本增加也比较多,没有政府的支持很难普遍推广。
三是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从总体上看,双城、五常农技推广机构还比较健全,但乡镇一级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都面临较大困难。以五常市农技推广机构为例,主要存在体制不顺、队伍不稳,经费短缺、条件简陋,人员老化、后继乏人三个问题。对乡镇推广机构,县里管事不管人,乡镇管人不管事,农技推广成了副业,136个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编制,仅有40人在岗。县、乡两级推广机构基本没有工作经费,乡镇机构多数仅有一间(有的合用一间)办公室,没有其他办公设施。下乡服务的通讯、交通等费用,农技人员要自己掏腰包。市农技推广中心52名农技人员,没有小于40岁的,而且已连续14年没进新人,乡镇农技人员非农专业接近一半,人员老化、专业结构不适应,直接影响农技服务质量和水平。
四是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材料涨价影响,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不断提高。调查组在双城、五常走访农资市场时发现,这种趋势仍在继续。据五常农业部门2月上旬监测,水稻种子价格同比上涨2.5%,玉米涨10%,尿素涨7.6%,复合肥涨6.2%,钾肥涨3.3%,除草剂涨4.3%,柴油涨11.8%,农膜涨7.2%。同时,耕地流转价格和劳动力价格明显提高。在双城、五常,去年租其他农户土地种玉米,每亩租金550元左右,比前年上涨20%以上;本地雇工价格为每天100元/人至150元/人,上涨20%至30%。农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增加种粮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农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以上几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全省产粮大县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