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气象条件有利抑制沙尘天气
本报记者 刘松柏
4月1日,甘肃玉门遭遇强沙尘暴袭击。中央气象台发布了今年首个沙尘暴蓝色预警。 (新华社发)

3月下旬至今,短短20天左右,已经连续出现3次沙尘天气。

9日至11日,一股较强冷空气相继影响新疆、西北、内蒙古、东北、华北、黄淮等地区,南疆盆地、内蒙古、西北地区中西部、东北地区西部有扬沙或浮尘,其中南疆盆地、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地区等地的局地有沙尘暴。

8日,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出现沙尘天气,其中内蒙古科右中旗的强沙尘暴天气,最小能见度小于50米,最大风力达24米每秒;

3月29日至31日,内蒙古东部、吉林西部、辽宁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天气,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出现了沙尘暴。3月19日至23日,西北部分地区及内蒙古西部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南疆盆地、内蒙古阿拉善盟的部分地区及青海冷湖出现沙尘暴,成为今年有编号的第一次沙尘天气过程。

密集的沙尘天气让人们不禁疑问,今年的沙尘天气是不是增多了?

为何在减少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钟海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3月为例,今年的沙尘天气过程仅为2次,较去年同期减少1次,较2000年至2011年3月平均次数4.3次,明显偏少。”

钟海玲解释说,从今年的起沙条件看,今年1月以来沙源地(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西部等)气温持续偏低,降水明显偏多,土壤湿润度相对较好,沙源地回温、土壤解冻过程相对推迟,不利于起沙。从大风条件看,尽管在拉尼娜影响下,今年冬季风偏强,风力大,但由于冷空气活动主要表现为东北路径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即以东北风为主,不同于典型西北风对沙尘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近20年来,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天气日数进入一个明显的偏少期,过程次数也进入显著偏少的气候阶段,特别是1996年以来沙尘天气日数和过程次数很少超过1981年至2010年气候平均值。2011年春季,我国北方平均沙尘日数为1.7天,较常年同期偏少3.9天,比2001年至2010年同期平均偏少1天。

沙尘暴能否产生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有没有合适的风力条件,二地表沙源状况。

就风力条件而言,冬春季我国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影响,主要以偏西风或偏北风为主。“不过,研究表明近60年来东亚冬季风表现出明显的减弱趋势,特别是20多年来东亚冬季风主要以偏弱为主,这是造成近年来沙尘天气偏少的重要原因。”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研究员柳艳菊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沙尘天气表现出明显减少的趋势,这与全球变暖条件下平均风速的减弱密切相关”。

就沙尘源而言,在我国北方地区有170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最新的数据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主要沙源地(新疆和内蒙古)春季的降水量开始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柳艳菊说,北方春季降水量偏多使得土地水分适中,也是抑制沙尘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损失咋减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样一次沙尘暴的影响,过去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是说沙尘暴本身变得越来越严重。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也越来越多,不排除与沙尘天气密切相关的一些气象要素出现阶段性或暂时性异常,譬如短时大风、持续干旱和高温少雨等现象的出现,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都将有可能导致沙尘强度的增加。”柳艳菊说。这样一来,沙尘天气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为了尽量减少沙尘暴灾害带来的损失,钟海玲介绍,中国气象局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强化沙尘暴的科学研究和诊断,掌握沙尘暴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高对沙尘暴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加强对沙尘天气的监测,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加强与多部门合作,及时发布沙尘预警信息;同时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等。

目前,中国气象局一方面与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沙尘暴课题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沙尘暴监测网的建设,除了建立有国内沙尘暴地面监测网和以FY系列卫星为主的沙尘暴卫星遥感监测系统外,还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沙尘暴预警咨询系统,与韩国合建10个沙尘暴的监督站,实现数据共享。

在具体业务上,气象、林业部门加强合作,双方的专家每年都进行沙尘天气趋势会商和预报预警,并建立了一些沙尘暴监测站点和短信发布平台,这些站点可随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提前做好防范工作,给应急和防灾减灾提供指导依据。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