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一线去、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到群众需要的地方去。”自从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经济日报把这一活动当做提升报道水平、拓宽报道视角、丰富报道内容的重要工作。我们跑农口的记者也策划参与了“一号文件在基层”、“春耕时节田间行”、“林改改变生活”等系列“走转改”专题报道,产生了一批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可以说,“走转改”正在成为记者的自觉新闻实践。
或许有人会说,农口记者不是长期在乡村一线吗,还要专门“走转改”?的确,农口记者因为报道对象主要在农村,很多采访都需要到田间地头才能获取素材。但是,“走转改”实践生动而深刻地告诉我们,主观认识到“走转改”的指导意义与仅仅因为工作需要到乡村去是两回事,把“走转改”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长效武器与偶然从采访中“逮到一条大鱼”不可同日而语。
“走转改”是一种思维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这与“走转改”结合起来,既告诉了我们怎样发现新闻,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发现新闻。主观上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在行为上有深入实践的自觉,才能在实践中有反复比较、反复探寻、反复思考的内在要求,而不是简单地企求“发现一条大鱼”,即使发现了这样的大鱼,也是长期深入实践“走转改”的结果。
“走转改”是一种工作方法。一些老新闻工作者说,农村报道容易做得生动。这种说法,既是对农村报道深入实际的肯定,也是对农村报道提出的更高要求。因为农村报道常常有现场,看起来相对生动。但这种现场如果只是为了报道需要,唯现场而现场,或者看到什么现场写什么现场,这样的报道就会轻飘空洞,缺乏感染力。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们采访要带着问题去采访,带着问题到基层。这就是记者要先“进去”。但是这些问题是否成为问题,是否与实际相符合,同时这些问题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怎样解决等等,都要按照“走转改”要求,回到实践中去对比探讨,并最终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出来”,这样整个报道才能丰富深刻、切合实际,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几个场景画面。
“走转改”是一种评判标准。很多时候,我们在评判一条新闻时会说,这条新闻很扎实。所谓扎实,就是指新闻内容很翔实,一看就知道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观点经得住推敲,不夸大其词哗众取宠,不失之偏颇自说自话,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所以,新闻报道群众是否满意,社会是否关注,“走转改”一试就灵。如果是蜻蜓点水似的走下去,道听途说似的访一下,写出来的新闻就会苍白虚浮,没有生命力;如果不带着感情、不带着思考、不带着责任去转变作风,听见什么写什么,捡到篮子里就是菜,写出来的新闻就会是碎片似的、牢骚似的,站不住脚;如果不真正深入基层、理解群众,不把新闻工作者同时也当做一个群众工作者,写出来的新闻就会远离群众,远离生活。
因此,“走转改”既是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法,也是工作方法,同时也是评判标准,需要我们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去努力,并纵贯职业生涯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