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铸就平凡中的辉煌
——记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上)
本报记者 黄 平 实习生 徐方顺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一分队总工程师王跃勇(左)和队员姚丽平在遂昌县徐村铅锌矿区进行野外勘查(3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崔新钰摄

它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在国家地质事业形势低潮的时候,依旧保存了一支完整的技术骨干队伍;它发现了“江南第一金矿”遂昌金矿,发现了全国四大钼矿之一的青田钼矿;它完成的钻探施工近30万米,提交的大中型矿产地质报告有30多项,创造潜在经济价值超过800亿元。

它就是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阳春3月,记者跟随地质队员的脚步走进了矿区,走进了大山。

3月31日,早上9点左右,记者来到位于浙南丽水山区的遂昌县徐村铅锌矿区,与七队一分队队员张爱平上山探矿。

一路上,张爱平不时拿着地质锤对岩石敲敲打打,仔细观察。“这也算是我们的职业病了。”小张说,“敲一下,再看看这石头里面有没有矿。你看这块石头这边闪亮闪亮的,这个就是矿了。”

张爱平说,有时候队里要做打孔之类的项目,必须垂直进行工作。那时候就只能把衣服一披,不顾一切地往陡坡上冲,护住脸就成了。碰到野外普查,一路上全是灌木和杂草,一边走还要一边清出条道路来,那才叫难走。

顺着陡峭的山路,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队员们拉起卷尺进行测绘。正在绘图的是头发已经花白的姚丽平。54岁的老姚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已经在山里工作了30多年。年轻的地质队员说,老姚是老骨干了,每次上野外,老姚的劲头绝不输年轻人。

队员们一边测量一边给他报数据。老姚说,数据一定要精确,不然就会犯大错误。

上山容易下山难。山路基本上只有五六十厘米宽,陡坡有近六七十度,有时候根本无法停住脚步,有些地方要扶着山壁才敢一步一步慢慢走。

在下山的路上,张爱平跟记者聊起了刚来矿区时的情况,刚到矿区的时候他一直晕车,因为盘山公路上急转弯太多了。

张爱平说,如果说不苦那是假话,不过现在跟以前比好多了。如果能找到矿,找到大矿,那就是最开心的事情。

都说地质队员是一个艰苦的职业,其实艰苦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家人也很艰苦。黄晓明是一分队惟一的女队员,谈及家人时她哭了。一个地质队员,能够忍受住荒郊野外的艰苦,却难以抑制对家人的思念。黄晓明告诉记者,她的家远在江西,只能在国庆节或春节的时候回去一趟。“现在,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好好照顾妈妈。”黄晓明说。

黄晓明的孩子现在一岁零两个月了。谈到孩子,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有了孩子,队里就不让她去野外了,让她留在室内整理资料、绘图。

在基地的实验室,记者见到了正在检测矿石含量的汪倩倩,她今年26岁。她说,刚来的时候每天都要洗几十个做实验用的瓶瓶罐罐,现在跟这些瓶瓶罐罐都有感情了,每天不洗几遍都“感觉不舒服”。

4月1日,记者赶往周家坞矿区。这是三分队所属的钼矿区,队员都很年轻。分队长金乾泰告诉记者,这些年轻人都是好样的,不娇气,更不会偷懒。

郑刚是一位80后队员,谈起工作之苦,他说了个笑话。有一次上山下来晚了,十分疲惫,衣服上下全身是泥。刚走到村里,就有村民指指点点说“这个讨饭的怎么连个碗都不带?”

郑刚工作非常努力,他说,作为地质队员,只有做出点成绩,找到矿产,才会真正觉得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这是七队艰苦创业的“三光荣”精神。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七队在浙江发现了75种矿种,探明储量矿种达26种。

在七队,年轻人很多,但是七队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干劲也不输给年轻人。上不了野外,他们就留在基地帮忙绘图,整理资料,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陆永顺今年73岁了,按理说该颐养天年了,可他依旧到七队帮忙,发挥余热。在他看来,这是幸福的。

陆永顺杭州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分配到了七队,一直干到退休。跟陆老相熟的人都说他工作起来相当负责,认真刻苦,为七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还当上了浙江省和部里的劳模。

回想起大半辈子的地质生涯,陆老说,“没什么特别的,苦中有乐。”

正是这些“没什么特别”的地质队员,铸就了平凡之中的辉煌,像一座座精神丰碑耸立深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