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廿载耕耘育珍种
本报记者 党涤寰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惟一的夏玉米集中产区,常年种植玉米面积在1.5亿亩以上,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5%。由于夏玉米的生长期一般在6月到10月,这段时间该地区雨水集中,湿度大,光照少,衍生的病虫害发生频繁,玉米收成并不好。

程相文是河南省浚县农科所一位年逾古稀、朴实敦厚的老人。48年来,他带领他的团队,致力于玉米良种研发,先后研发出“浚单5号”、“豫玉10号”、“国审豫玉11号”、“浚单18”等高产玉米品种。近20年来,程相文团队完成了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玉米要高产,首先就要控制它的生长周期,要让它在最适合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如果早了会导致低产,晚了则难以成熟。”程相文说。考虑到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土壤特性,玉米要取得高产,还要求品种必须耐干旱、耐低温寡照且抗倒性、抗病性好。

为了培育出最适宜黄淮海地区种植的玉米良种,程相文和他的团队来到日照和气候更为适宜的海南,开展玉米良种的培育工作,从此开始了在海南到河南间辗转奔波的“候鸟”人生。

在海南,由于没有固定的育种基地,从亲本性状提纯、组配到育种,都只能在向村民短租的零散玉米地里完成。没有围墙,晚上水牛会经常跑进来吃玉米,只能彻夜执勤;没有水井没有灌溉系统,只能自己挑水浇地;没有屋住,只能租住在村民的家里,铺上草席、搭起蚊帐,借着煤油灯的光亮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育种试验……

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家庭的温暖,逢年过节万家团圆,程相文也孤独地守在玉米田里。这样的生活,从1964年大学毕业来到浚县农科所开始,程相文一直坚持着。

1991年,程相文团队展开了“浚单20”的研发工作。人们常用“怀胎十月”来形容母亲生产的不易,而“浚单20”从开始研发到最后诞生用了整整20年。

2001年至2002年,“浚单20”玉米良种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域开展生产试验,勇夺产量第一。在全国参加134点次试验,平均亩产将近1300斤。同组试验比美国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的品种增产4.86%,比美国先锋公司的品种增产6.22%。

程相文团队成功了。2004年以来,“浚单20”连续被农业部推荐为全国玉米主导品种。随着“浚单20”的推广种植,黄淮海地区的玉米产量逐年提高。2010年,“浚单20”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2月14日,程相文代表“浚单20”项目,领到了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国家对科技发展尤其是对我们基层科技工作者这么重视,让人既振奋又感动!”程相文说,“国家给咱这么高的荣誉,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我一辈子只会种地,但深知个人能力有限,只能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对咱的期望和重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