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博鳌论坛特刊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的经济转型史无前例
——访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
本报记者 陈 建 李春霞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格罗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李红光摄

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史蒂芬·格罗夫1日在博鳌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说,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均衡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所实现的经济转型在世界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问: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是当前正在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增强,被认为是世界复苏增长之路的领导者。但与此同时,亚洲地区也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请问您如何看待亚洲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

答:从近期看,我对亚洲经济的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从中长期看,世界经济的重心确实正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现阶段,亚洲经济总量占全球份额不到三分之一,但到2050年,亚洲经济年产出将占到世界总量的50%,而这恰恰是亚洲在300多年前所扮演的角色,那时75%的全球生产总值来自亚洲。事实上,亚行将此定义为亚洲的再次崛起而不是亚洲的崛起。

无可否认,亚洲经济发展也存在挑战。比如如何实现从制造业向服务业以及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通过创造国内需求来摆脱对国际需求的过度依赖等,这些都决定着亚洲地区能否实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增长。

问:近年来,亚洲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合作蓬勃推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您如何评价亚洲经济体之间的合作?

答:过去几十年,亚洲区域合作与区域一体化在亚洲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建立的东盟与中日韩“10+1”、“10+3”合作机制,到若干自由贸易区,以及区域货币合作等,都对推动亚洲地区多层次、多形式的经济合作深入发展,发挥着日益积极的作用。这使得亚洲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得以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复苏。当然,从未来发展看,亚洲经济体间的一体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强。

问:在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深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今年确定了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您对此如何评价?您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又有何建议?

答:我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相信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尽管今年年初中国显现出经济增速回落迹象,但是借助中国合理的财政政策和富有余地的货币调控政策,中国经济预计将在下半年逐步回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均衡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所实现的经济转型在世界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一系列五年规划的成功实施,已经在中国所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和显著减贫成效中得到体现。中国政府主动将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下调至7.5%,这既符合中国确定的“十二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长7%的目标规划,也向外界传递出经济增长更重视质量的积极信号。

当然,中国还需要进行更深入、更彻底的改革,比如经济增长从依赖出口拉动进一步向内需驱动转变,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领域的投资力度等。中国经济将最终实现成功转型,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对此我充满信心。

问:您能否介绍一下亚洲开发银行与中国的最新合作进展?

答:亚行即将完成与中国的战略合作报告并将正式发布。这份报告将关注一系列发展问题,包括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环境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区域一体化等。这份报告与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以及亚行自身的核心战略都是非常吻合的。

问:目前,博鳌亚洲论坛已经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论坛之一。您如何看待该论坛在凝聚亚洲共识、传播亚洲声音、促进亚洲合作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答:博鳌亚洲论坛将亚洲共同关切的问题提上议程,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提供了一个世界级的沟通平台。资深的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决策者在论坛年会上以开放的姿态讨论这些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或方案,从而将起到促进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