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2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结对帮扶”润农家
本报记者 白海星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安徽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的村民们脱去厚厚的棉衣,在田地里忙碌了起来。记者一路紧跟着县农技推广中心栽培站站长张勤的脚步,来到了罗庄村农副产品合作社理事长翟彪家的葡萄地。

“欢迎,欢迎啊!”一见到张勤,翟彪连忙放下锄头,高兴地迎了上来,“知道你要来,没想到这么快!”“你们不误农时,我这技术保姆可不能闲哦!”一路话不多的张勤,见到了农民格外亲热。他们是昨天在县里才结成的帮扶对子,张勤作为县委组织部、县农委、县科协、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联合选聘的农业专家,半塔镇的罗庄村是他的一个对口服务点。

罗庄村是全县出了名的特色产业村,近几年,村里根据市场的变化,在继续发展地瓜、山芋等农产品的同时,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大面积地种植优质葡萄。

“专家来了,我们可有依靠了!”翟彪告诉记者,去年社里的不少果子都得了缩果病,社员来找他,他没找到对症的方法,损失了好几万元。“在葡萄生长期加强管理,一是控制挂果数量,二是葡萄开花前、幼果期等重要生长期施有机肥等进行保护性栽培。”翟彪听得连连点头,嘴里还跟着念叨,好像要把张勤说的话刻进脑子里。“我这是要记下来的,回头再跟社员们说。”翟彪说。“别着急,我要组织培训的,昨天我还跟你们村党支书讨论呢,今年最少要给你们集中培训4次。”听张勤这么一说,翟彪咧开嘴笑了。

走进葡萄田里,张勤指着剪下的葡萄枝说,“这葡萄树剪剩下的枯枝要烧掉,里面隐藏着病虫卵和病菌。”“这个以前倒是从未在意过,我说每年防着、防着,病害就是不断的呢!”翟彪又学了一招。锄苗剂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要用人力锄田?面对记者的疑问,他俩都笑了,这回改翟彪教我了,“我们这罗庄农产品特别讲究的是品质,不仅是锄田,就是施肥,合作社统一要求用农家肥,保证果子良好的口感”。

“走,到那边看看去!”张勤手指处,有几个人正在前面忙着搭葡萄架,“今年再准备种几亩葡萄呀?”“以前没怎么种,都说种葡萄技术要求挺高的,种多了万一年成不好,也怕赔不起,昨天听彪子说,县里有专家,随时都可以问,还会经常下来,这不,放心了,今年多种了3亩。”村民谭志东一边低头干活一边说,“谭老哥,专家不就在你眼前?”翟彪喊道。张勤当场开始培训:“根据时令,这几天,主要是整枝、施肥、除草,再过些时候,葡萄萌芽了要在葡萄枝上喷些保护液……”

农艺师张勤身上的担子可不轻。此次全县选聘的12名农业专家要根据乡(镇)村的主导产业和生产生活需要,不定期开展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及时进村入户,为农户开展“捆绑”式跟进服务,每年进乡(镇)、走村、访户、入农产品产业基地不少于15个工作日。通过三年时间,要在全县建立10个专家技术示范基地,扶持150个科技示范户,培养300名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动1万户以上农户增产增收。

在田埂上,张勤边走边说,产业化、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除了及时做好农技服务,减少农民种、养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我们还会根据政策,积极争取江淮分水岭、省级标准化示范园等项目资金支持,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现在,我们科技致富的信心更足了,我想把葡萄产业做大。”作为农民创业带头人翟彪也开始规划了:“今年,我有3个想法,扩大300亩葡萄种植面积,再就是将‘夏黑’品种的葡萄进行700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附加值,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将罗庄发展为安徽省知名品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