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新视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4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说北京“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本报记者 张 欣 翟天雪 摄影报道
什刹海社区陟山门街便民菜站,居民们不出社区就能买到新鲜、便宜的蔬菜。 各街道通过定期发放调查问卷,随时掌握小区居民的日常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帮助居民解决买菜、停车、看病等生活难题。数万社区居民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轻松享受百余项快捷便利的基本生活服务。
朝阳门街道管乐队的队员都是社区居民,聚在一起排练、演出,其乐融融。 各街道通过多种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文体娱乐场所,使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朝阳门街道社区服务热线每天24小时为居民服务。 各街道通过绘制电子地图、开通服务网站等方式,方便居民快捷、便利地享受社区服务。
陶然亭黑窑厂社区枫林小吃店是通过街道认证的服务商,悬挂着统一配置的定点标识。 服务商接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监督,如便民服务做得不好、居民不满意,则面临“退市”风险。
什刹海街道柳荫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正在为居民查体。 各街道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以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
槐柏树北里社区大槐树食堂菜品丰富,价格低廉,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 各街道除开设社区食堂外,还依托餐饮资源,开办老年饭桌,为居家老人解决吃饭难问题。
理发师田永超来到陶然亭黑窑厂社区,上门为80岁的崔玉芝大妈理发。 各街道开展多种上门便民服务,并定期为区内老人及残疾人免费理发。
广安门街道西便门社区街道服务大厅,市民正在办理电话等相关业务。 各街道整合民政、劳保、计生、文化等工作职能,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老百姓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也免不了头疼脑热看个小病。一旦遇到这样的小事,居民最想的就是怎么能最快找到相关的服务点。如今在北京市的许多街道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社区”的愿望。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源自基层政府的创新管理,2010年北京在全市推广。它包括两方面内涵: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能够享受到购物、餐饮、日常修理、金融服务、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基本生活服务;另一方面,社区服务站等政府服务平台在15分钟内就居民的当面或电话服务申请、咨询事项给予办理或答复。

北京市在建设“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时将服务内容划分为公共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和特色服务,同时又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针对辖区主流群体,关注社区孤老、残疾等困难群体,把强化为老服务、开展助残助困、满足居民基本需求作为服务保障的重点。鼓励各街区依托资源优势,有效对接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增加服务站点,大力扩展居民急需的特色服务项目,“缺什么补什么”,做到“基本服务应有尽有,个性需求能保就保”。与此同时,各街区把社会服务商纳入社区服务签约商,对其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监督、奖励和退出机制。通过街道认证的各服务商,不但要主动开展送货上门等便民优质服务,还要价格优惠,保证质量。

历经2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市已有40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共覆盖160多个街道(地区、镇)的575个社区,620万名社区居民能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的社区服务。今年服务圈将达到645个,到2015年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全市60%以上城市社区的目标。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民生的大舞台。把社区这个“家”搭建好、经营好,让群众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核心。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群众的切身需求出发,不断规范社会服务管理,“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就会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